内容摘要: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意义上,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能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不是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或记忆,而能在阅读的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批判地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并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就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而言,其中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难度,也不是思想的拔高,更不同于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而是立足于儿童的深度,也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够达到的相对高度。
心得体会:
1.一定的思维挑战性。语言和思维是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儿童语言学习的深度离不开思维的深度。
2.积极的语言建构性。教师是语言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语言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建立联系,进而完成新的建构。
3.适度的感悟深刻性。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是学生对阅读材料意义的一种个体性、自主性的理解。学生在阅读相关文字材料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解读与表层感悟,而必须在正确领悟并把握文本基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感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重构。
4.深切的情感迁移性。。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一种旁观的审视,也不是理性的分析,而应该是在再现的情境中的一次经历,一次体验,学生的情感应该与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伴随着阅读,与作品一起跌宕起伏。情感的迁移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为一次悉心的交流、精神的相遇、灵魂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