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实践尝试
--
发布时间:2019-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亚芬

       一、通过阅读与习作整合进行语用实践的必要性

    语言学习应该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完成。顺应课程改革要求,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所选编的课文,一般都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规律。此外,教材又是根据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学习内容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整合。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

    笔者曾对刚升入四年级的100位学生就有关的习作问题,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是:爱写作文的占16%,不爱写作文的占53%,感觉一般的占31%。笔者接下来又对不爱写作文的53位学生进行了了解,觉得习作很难、不会写的学生有27人,觉得没什么话可写的学生有15人,觉得习作挤占了自己玩耍时间的学生有11人。这个调查引人反思的是:经过三年级整整一年的习作起步教学,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学生不喜欢习作、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情况呢?在广泛听课、大量研讨的基础上,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许多教师对现行语文教材缺乏深入解读,致使阅读和习作教学缺乏整合,注重人文感悟、轻视语言表达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语言贫乏、不知道如何写。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是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要求体现了对内容的重视,不过,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是需要承载于一定的形式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需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基于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教实现阅读与习作整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供方法指导。这里所谓的“语用”,并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在一定的阅读语境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篇等内容与习作训练结合,尝试表达。它借表达来叩问文本,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激活想象,既是内化语言、写法模仿的过程,也是在阅读中激活生活记忆、熔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抒发和倾吐的过程。

    二、围绕单元习作主题,确定语用实践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单元主题如下。

    三年级的语用实践点应侧重经典语句、难句和一段话语言、写法的习得与模仿运用,然后针对每个单元的习作主题,将适合的语用实践点落实到教材文本中去。

    (一)借助提示,发现语用实践点

    借助隐含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课堂作业本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比较,确定与习作主题适应的语用实践点,力求进行一课一得的语用实践。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要注意课后习题的提示: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固然是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题目,它描写了秋天的美丽,同时它也是一个较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教材虽没有明确告知,但暗示了这是一个语用实践点。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习总分段式描写,结合习作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征进行句式迁移,组句成总分段式来以进一步落实单元习作主题。因此,本课语用实践点是:模仿“秋天的(  ),(  )。你看,它(  ),(  )。”这样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研读文本,寻找语用实践点

    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研读文本,了解它在表达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单元习作主题,确定课文的语用实践点。譬如《花钟》的片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同样写花的特点,但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准确,有的直接叙述。同样写开花的时间,但它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有的放在句子的前面,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文本的这种表达特点,可与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抓细节观察记录”对应起来。一位教师就进行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师:老师还找到了三种花,“蒲公英六点开放,茉莉傍晚五点左右开放,荷花八点开放”。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花的图片,模仿课文里的句式,选择一种花来写写。可以用上课文里的好词,也可以用自己在课外积累的词语。

    (学生反馈交流)

    生:上午八点左右,荷花欣然怒放,向人们扬起美丽的笑脸。

    生:婀娜多姿的荷花,在上午八点左右向人们绽开了笑脸。

    生:傍晚五点,阳台上传来了一阵使人心旷神怡的香味,原来是高雅的茉莉欣然怒放了。

    这个环节的语用实践,将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迁移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既是表达方法的迁移,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花钟》一文的解读。

    二、针对单元习作主题,开发多样的语用实践形式

    语用实践须针对单元习作主题,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语言、感悟主题思想内涵和明了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可根据三年级的单元习作目标,引导学生“模仿一重构—创生”,学习组句构段的方法。

    (一)表达形式的简单模仿

    表达形式的简单模仿,可以是词汇、句式、段式等的仿写,通过模仿学习规范的表达,感受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时显示神态、描写动作的提示语的使用,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然后结合下面的两个片段:(1)“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2)“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人合适的提示语。因为有了对提示语这个语用实践点的关注,学生能填上合适的词语,如陶罐(心平气和、友好地)说、铁罐(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怒发冲冠、暴跳如雷地)说,灵活地运用这种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在结合单元习作主题“发挥想象编童话故事”进行习作时,就有了一些表达方法的储备。

    (二)言语材料的重构

    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择、确定语用实践点,然后重新组织课文中现成的言语材料,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一句,体会先总说后分说的句式特点,作者从“树枝、鸟儿、蝴蝶”三方面具体写出了“窗外十分安静”,然后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并仿照前一句,进行先总说后分说的句式迁移训练。这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同时又贴合了本单元的习作主题。

    (三)内容的创生

    内容的创生须首先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结合文本的语用实践点,以学到的表达方式,来承载源自学生个人的、外在于课本的内容。这不是简单的对课文内容的加工、改造,其语用实践因为引入了课本之外的内容而增加了难度,它是借用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的创造性表达。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关注第四自然段总分总的段式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总起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和分述句“有的……有的……有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鱼的动作和身体的特点把总起句写具体的,进一步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然后播放有关大海里其他种类的鱼的视频,要求学生学习“总一分一总”的段式表达,抓住这些鱼类的特点迁移写话。这样的语用实践,不仅深化了人文主题的内涵,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运用了学到的表达方法,同时也为单元习作主题“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一处景物”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三、整合语用资源,落实单元习作目标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学习一种或几种有特点的表达方法,然后在单元习作中整合起来,综合运用。这是落实单元习作目标的需要,也是掌握表达方法的要求。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为例进行说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深入研究文本,将人物对话、不同形式的引语作为语用实践点,进行了序列化的安排。学生经过改写、仿写、续写的训练,逐步学习不同形式的对话、引语表达。它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了文本内容理解、语言感悟和积累,同时进行了迁移运用,练习了抓住语言来写人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落实了单元习作目标。

    从习作成品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般能模仿文本的对话和引语形式,进行语言描写。有的学生还抓住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这使所写的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了。

    下面是学生习作《电脑迷爸爸》片段:

    “爸爸,吃饭啦!”我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你们先吃吧!”爸爸头也不回,眼睛仍死死地盯着电脑,不耐烦地说,“不要等我!”

    我看着爸爸这么迷恋电脑,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委屈地说:“爸爸,饭菜都凉了,你还是和我一起吃饭吧!”谁知,爸爸一声不吭,不理我了,坐在电脑前,眼睛睁得更大了,继续玩着他的宝贝电脑……

    基于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实现阅读与习作整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实践,使学生一课一得,若能长期坚持的话,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