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理论学习(李玲)
--
发布时间:2019-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玲

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1.悟解作者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实际上道出了读者与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作者因不同的心境可能生发不同的感悟,同样的题材因不同的作者可能承载着不同的情怀。如小语教材中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早发白帝城》,同是李白,在不同心境下传达出的情怀就不同;同样是西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笔下的西湖;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却有着不同的魅力。

解读文本时,需借助于时代背景的了解,再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才能够把文本读懂、读好。

2.体察编者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而言,读者要真正领悟作品的主旨都必须去悟解作者。但是,从阅读教学的层面上看,我们仅仅悟解作者是不够的,还要去体察编者。编者在选编教材时,会对文本进行反复打磨。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有“鲜花伴着骨灰”这么一句,原句为“鲜花拌着骨灰”,进行比较,就可发现,虽一字之差,但二者的表达效果迥异。

编者在编排文本时也是深有用意的。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师恩难忘”这根主线编排了三篇文章:《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三篇课文中的老师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文中体会老师的品质,培养感恩的情怀,掌握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是编者的意图,也是单元教学的重点。认真体察到这一点,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3.关注学者

这是说要关注学习者——儿童。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1.儿童的生活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生活,本身没有直接的社会性目的,它具有的是生长性的目的;2.在活动的方式上,儿童的生活具有游戏性,儿童是以想像的形式达成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儿童生活的这些特点,反映在阅读活动中,使儿童解读文本时具有了独特性。

教师的文本解读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就必须了解儿童的文本解读方式是怎样的,并在自己的文本解读中对儿童的文本解读方式予以吸纳。儿童解读文本有其特点:(1)成年人阅读文学作品是以“明知是假”的阅读心态进入文本的,儿童则以“信以为真”的阅读期待进入文本。(2)儿童对话文本更多地用形象思维,用儿童的眼睛看待世界。(3)儿童对话文本的内动力主要在于文本生动有趣或风趣幽默。

小学语文文本大多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的文本。教师面对这样的文本,要俯下身子去看,让自己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文本。如果教师从儿童特点出发解读教材,那么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往往会趣味盎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