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路子,是教师将解读文本时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传送给学生的必走途径,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策略的优劣是决定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优化开始。而要优化教学设计我们就得从文本解读着手,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我们语文教师应潜下心来,深入解读文本,努力寻找发展学生语言、思维,培养学生情感、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的接驳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1、寻找“整体感知”的接口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主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① 题眼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设计教学时,抓住题目,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与文题的对话中感悟文本。
②抓主旨
文本都有个主题思想或者是中心语句,这个主题或者语句就是文本的主旨。它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在解读文本时,以这个主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③抓关键词。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引导学生从这个关键词入手感知全文,体会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感。
④抓结构
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2、寻找“问题设计”的接口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应具备善问的艺术。精彩的提问,决不是信手拈来,必然是教师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与需求寻找“问题设计”的接口,优化教学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锻炼学生思维,强化学生注意,和谐教学过程。
② 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一两个统领全篇的探究性的问题。。
②挖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整体的思路,统领全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学板块,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课文的疑点、悬点等。
3、寻找“语言训练”的接口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学习语言、同化语言、发展语言、丰富语言。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张田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因此,阅读教学要切实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然后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言素养。那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如何寻找语言训练点?
① 揣摩细节词句,引导品味语言文字
作为一篇课文,要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背面蕴含的东西,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②深度研究语言组织结构。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而且要力求系统的归纳。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有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这样你才能品悟到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耳濡目染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③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秋天到了》一文中,将“秋天的美与其它三个季节进行对比”的拓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让同学们说说各个季节美在哪里。并使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是成熟的美。这样的拓展和训练使学生增强对秋的喜爱,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4、寻找“情感宣泄”的接口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同时文本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但作者往往不是以直白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含蓄表达。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这样,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建构了精神,让语言与精神在文本中同构共生。
总之,一个语文老师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解读文本中得到各种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去设计教学,就一定能够帮助自己从解读文本走向创新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