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运用图文互转领会艄公的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形象。
2、学习文章衬托的写作方法, 梳理文章的观察线和心理线,认识课文结构图。
3、认识打比方的手法,并练习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我们来复习一下。
出示: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惊涛骇浪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
专心致志 破浪前行 如履平地 (指读)
第一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描写了——黄河,读出气势。(齐读)
2、同学们真会读呀,想不想去看看黄河?(播放视频)带着你现在的感受读好第一自然段。
二、感悟“羊皮筏子”
课件出示(导读):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1、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注意力呢?(羊皮筏子)不出声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羊皮筏子?画画关键句,圈圈关键词。
这是一只怎样的羊皮筏子呢?(小和轻 )
① 出示: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1)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吗?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羊皮筏子的特点是——小和轻。再看看这个句子,还从哪个字词当中感受到羊皮筏子的小和轻呢?
(浮——轻)评:你真会找,一个精准的动词就告诉我们答案。
还有吗?(好像……)这句话描绘的是作者的什么?——想象(引导:好像在这里是指比喻句吗)从作者的想象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羊皮筏子又小又轻。
② 你能读出羊皮筏子的小和轻吗? (指读,如读不好:点评:老师觉得你这个羊皮筏子小小的浪头无法吞没它,谁再来读?)
一起读(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受到了……)
2、过渡:这羊皮筏子仅仅只是又小又轻吗?作者再定睛一瞧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① 你读出了怎样的羊皮筏子?(很多人)羊皮筏子上除了有6个人,还有什么呢?(还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我们就说它是载重重。
② 这段话中有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你能从这三个标点中读出什么吗?
③ 省略号表示什么?(内容的省略)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谁来读好它?(师带着读准停顿,停顿长一些)从两个“!”中你读出了什么?(惊讶)谁能带着惊讶读一读?指读。
④ 如学生越读越重,师:你为什么越读越重呀?评:原来你用声音的加重来表示惊讶,老师觉得很恰当,我们一起学着他读一读。
⑤ 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越读越快、越读越轻)再指一生说。
预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是用什么来表达我的惊讶的?
总结:刚刚我们几个在读的时候有的声音越来越重,有的越来越轻,有的越来越快,这些朗读方法其实都很好。
3、(出示两段文字)羊皮筏子很小很轻,可是载重却很重,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它们的强烈对比(女生男生读)
4、过渡: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载重却那么大,这样的羊皮筏子你们见过吗?
(介绍筏子)羊皮筏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以羊皮为囊,吹气浮于水面,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小,一个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斤,轻轻松松就可以扛起来——轻。而且没有护拦,没有扶手。
5、难怪作者说——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齐读)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羊皮筏子什么样的情感?(惊叹)
三、走近艄公
过渡:是谁能在如此湍急的黄河上架着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贴着水面漂流?(艄公)文章的作者袁鹰给了艄公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那就是——黄河的主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艄公,他凭什么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呢?文中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答案?
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1)是的,因为他具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他是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6~8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艄公的这种品质?
交流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抓住关键词说说)
(沉着——从容冷静,镇静;专心致志——智慧、镇静;大胆——勇敢)
2、这句话当中有个词语叫“水势”(1)你知道什么是水势吗?(一般指水流的样子,也可以指水的流量与冲力)
(2)黄河会有怎样的水势呢?请结合我们见过的黄河的样子思考一下。(出示图片,这张图片水势怎么样:激流,平静的水流,漩涡,险滩)
(3)面对不同的水势,艄公会怎么做呢?
同桌合作学习,用“当遇到______时,艄公会_______。”说一说,尽可能选择两三幅图说一说,有能力的四句话都说完。
指同桌两个说,问:你们两个合作说了几句?有没有小组合作说了4句?
如同桌不会说,则四张图片分别指人说,最后四句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1)当遇到激流时,艄公会运用自己高超的技术破浪前行。
(2)当遇到平静的水流时,艄公会加快速度,急速前进,尽快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如学生说不动顺流而下时,问为什么让筏子顺流而下,有理即可)
(3)当遇到漩涡时,艄公会操控筏子远离漩涡,小心翼翼避开漩涡。
(4)当遇到险滩时,艄公会小心避开礁石,越过险滩。】
3、通过刚刚的说话训练,你们见到了怎样的艄公?
4、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怪不得作者说,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凭着……(读)
还从哪里看出来吗?“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可不说)
过渡:刚刚我们从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中感受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吗?(如想不出,引导:6到8自然段还写了谁?)
交流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1)乘客的表现如何?(谈笑风生、从容)
(2)为什么要写乘客谈笑风生?这和艄公有什么联系吗?
生:越是写乘客的从容和信任,越衬托了艄公撑船技艺的高超,突出了艄公沉着、大胆的品质。
师总结:这种通过描写其他的人或物来反映主要人物特点的写法叫侧面描写,也叫“烘托”(板书)
这种烘托的手法在本篇课文当中有很多处,请同学们通读全文,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烘托的手法。
读完课文后出示:通过_____的 ______,烘托出 ______ 的______。(边交流边连线)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写xx呢,和艄公有什么联系?
总结:作者写艄公的时候,有直接描写他,也有通过其他的人——“我”和乘客,其他的物——黄河和羊皮筏子进行侧面描写,突出艄公的品质。
四、小结
1、这种写法我们并不陌生,而且早就接触过,老师带来我们曾经学过的两段文字,轻轻读,这里用什么烘托了什么?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生:用张飞的粗鲁无礼烘托出刘备的尊重人才)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生:用随从的反应、白羽箭深深扎进石头烘托出李广射箭时的力大无穷。)
师:我们在写人的时候,可以用物来烘托,也可以用人来烘托。
五、布置作业
我们在习作2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推荐班级里的小能手,同学们都用了直接描写。请同学们课后再找出那篇文章,好好修改,把烘托的手法用进去,相信你的文章会更精彩。
六、板书设计
23、黄河的主人
艄公 烘托
勇敢和智慧————“我” 惊叹
镇静和机敏 羊皮筏子 小 轻 载重大
黄河 汹涌
乘客 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