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期研究小结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故在全面展开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从而通过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以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运用能力,并通过各种听、说、读、写训练,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需积极贯彻并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运用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全面展开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训练,从而构建出“语用型“教学课堂,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研究探索,我在关注语言,强化阅读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直接对文本内容与情结展开“发胖式”的分析与理解,将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上,没有从语言角度对文本展开具体的分析。王尚文就曾说过“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
如面对一篇新文本,教师首先就需引导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与故事情节的美,然后再展开深层次的解读,并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是怎样合理的运用语言来将故事讲述清楚。如在《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中,第3—6自然段不仅结构相似,其叙述的句式也几乎一样,均是以“在季节中,他们进入森林,然后看到了,最后小熊舍不得砍树”这样的形式展开叙述的;而在《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中,其2~5小节的写法也是相同上的,均使用的是围绕一个重点对某一特点展开具体的论述,只不过其中心句的放置位置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抓住这些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找出其重点叙述环节,并发现相似的段落,然后具体的讲述第一个段落并总结其学习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去其他段落,而教师则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拨,从而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以逐步强化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重点对文本语言及其相关的表达形式展体的分析。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语言的理解能力还较差,故在阅读文本时较少关注于对语言及其表达形式的理解,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重点关注对语言的理解,加强训练,以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