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研究课教案(刘娟萍)
--
发布时间:2019-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娟萍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备课纸

内容: 21.《七律  长征》            主备人:  刘娟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复备栏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力目标)

2、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字词目标)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朗读目标)

4、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情感目标)

5、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读书做记号的习惯。(习惯目标)


整篇课文导学单:

1、朗读课文:(1)课文朗读两遍;(2)标上小节号。

2、生字新词:

(1)在文中圈出生字并注音,还有不认识的字请查查字典并注音;

(2)完成课后的描红临写;

(3)感知词语:读熟课后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梳理内容:能简单说说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问题:

(1)用先,接着,最后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是什么?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独学(围绕自学自研、自由表达2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3.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指导朗读
     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板块二  互学(围绕深度学习、归纳提练2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

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

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板块三  总结(围绕当堂练习、总结反思2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板书设计:

        21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

教学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