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我们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课题课,收获颇丰。
《牛和鹅》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首先,本课导入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的脉络比较清楚。王老师首先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出什么是批注,怎样批注。导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人们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是不怕人的。”指出批注可以是提出问题,这样学习可能会容易让学生对本文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学习第四自然段及第五到十一自然段,深入体会欺牛与怕鹅,反复练习朗读,读出欺牛时的毫不在乎,被鹅欺时的狼狈不堪,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其次,多角度地思考、研读教材是备课必要的一个过程。一篇课文,就像《牛和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然而,什么才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最好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究、争论、反思,从而达成共识。
再次.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局限,将有着同一个目标的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相互评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在这样的平台上,人与人之间变得更简单了,评议变得更真诚了,研究更贴近实际了,成效就更明显了。
《父爱之舟》是作者——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评析如下:1、名言赏析,走进生活。2、自读自悟,感知场景。
首先,接着引导观察文章开头和结尾,从整体上把握分段的方法,并知道本文是以梦境呈现的形式来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来抒发情感的。接着抛出问题:默读课文,说说梦境中出现了几个难忘的情景?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批注。学生在此与文本对话,课文选取的场景逐渐明朗,感受也越来越深。3、聚焦场景,感受情深。在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场景之后,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当时那个年代作者的小幸福:比如逛庙会,你平时的零食如何获得?从对比中去让孩子们震撼,去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学会感恩,也为理解父亲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