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以来,我认真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及个人计划进行了实践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研究中发现了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月,我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张春方校长的课题研讨课《太阳》、王萍老师的课题研讨课《牛和鹅》、李玲老师的课题研讨课《父爱之舟》,对于教材的解读,以及如何在语用的视野下进行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中,张校长让学生们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理解文章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试着写写身边熟悉的事物——电视机。这样加深了对课文和说明方法的理解。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张校长还通过拓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可谓一举两得。李玲老师的《父爱之舟》,就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画为引,整体设计。吴冠中是位美术大师,写起文章来,也可见其美术创作手法——工笔和白描。同样是建立在对吴冠中文字风格、谋篇布局的深刻解读基础上,李老师对文本进行了解读。用画舟开篇,以“画中舟”引入“文中舟”。问题“哪些段落写到了作者的梦境?”一下子就让孩子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在作者的梦境中,父亲为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一问题,提纲契领,进一步理清了七个场景,并顺势理解了何为“场景”,同时使吴冠中文字表达的密码初见端倪——抓住典型场景的不同细节,于叙事中抒情。2.扎实推进,课堂实践。基于整体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揭题解题、检测字词、概括场景、细读品味,教什么、学什么,都一清二楚。在教学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理解“兼”的字义时,李老师不仅将之放在句子的语境中——“小船兼作饭店和旅店”,更将之放在文章的背景下——“吴冠中的绘画既形似又有神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叫‘形神兼备’”、“吴冠中的父亲送吴冠中报考无锡师范,白天黑夜不停赶路,叫‘日夜兼程’”、“吴冠中是个才能和学问都很优秀的人,就叫‘才学兼优’”。如此,不仅仅是简单提出学习要求,更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方法运用的过程,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3.新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无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及时上传与反馈,还是庙会视频的及时补充呈现,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高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是最后的配乐配画诵读,感觉更多的像是在表现给听课的老师看的,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还可以再进行探讨。
其次我及时总结,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课题研究,是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理论水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本月,我除了积极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课后,我还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把不同的观点作了一定的整理。通过听课、评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学习,它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