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总结(刘晔妍)
--
发布时间:2020-01-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晔妍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凭借。教材编写虽力图融入儿童的经验,但无论教材编得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仍需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

“源头活水”引入课堂 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否则一个相应的具有知识内容的教学将不可能,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案例中的教师,首先是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他们出谋划策,是教师针对教学难点所采取的教学突破策略,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延展与拓宽,课本上的知识也因此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此举不仅丰富了课文的主旨,而且有效地统一了文本的内涵,使知识超越了教材,使教学超越了课堂,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接着,为升华文章的主旨,教师将个人的教学构想――“读名言,写名言”引入课堂。学生在解读文本、感悟名言的基础上,心中充满创作的激情,涌动着表达的欲望。事实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自由创造,课堂上就会流溢生命的动感。

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 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文字与画面,学生需被动地去理解画面的意思,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活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冰冷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语言,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画面,使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引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1、增添——让教材变得厚重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源于语文资源的多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打破教材的局限,改变教材的概念。重视教材外延的拓展,敢对教材进行改造。就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归结一个字,就是‘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跳出教材的狭隘视域,从思维定势的“此山中”走出来,来到“外面的世界”,或者说从更高的学术平台俯看教材,思考问题,发现文章中可以利用的空间,尽可能让一些素材性资源成为“教材”的必要补充,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不少学生不仅初读了课文,而且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钱学森在美国工作20年的大体情况。在解读“钱学森十分爱国”这一版块时,师生、生生对话,高潮迭起,内容丰富,有深度,有见解,同时还补充了不少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钱学森爱国也与他父亲的影响有关,并补充了相关的文字介绍。有的学生说,我读了下面这段话心里激动不已,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可感日月:1955615日,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想方设法给在比利时的妹妹寄了一封信。信是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的,信上说:“被美国政府扣留,今已5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在学习“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一版块时,我饱含深情地讲了相关的小故事,讲完故事之后,学生不禁感慨万千…… 

2、重组――让教材变得科学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关注的是教学的规律与有效性。比如《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通俗小品文,课文描写了春联给新春带来的喜庆气氛,介绍了春联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整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直白式”、“告诉式”的。如果教学只指向教材内容,从书上寻找现成答案,这必然对学生的发展帮助不大。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找春联——贴春联——读春联——说春联——拼春联”这几个版块进行。首先,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到五幅春联进行张贴,变枯燥的讲解为趣味的动手实践。在动手张贴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联系生活经验,评评改改,在轻松愉快中较好地掌握了贴春联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春联,反复练读、揣摩,感悟到了春联的两大特点,一是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二是讲究对仗。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的、生成的,这远比照搬照读书中的结论来得真切而有价值。然后,让学生凭借想象,描绘自己喜爱的春联,变理性的逐句翻译为感性的生动描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春联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的趣味拼春联,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紧扣,教师有重点地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创设综合化、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版块,使学生在亲历、探究中认识春联,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活化――用想象去填补“空白” “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潜能,使教学成为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探究与生成的过程,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在课文《蒲公英》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黑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对此,如果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思维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很容易抽象出“要听话”的表层意义,其价值取向显然与现代观念相悖。教学时没有用唯一的答案框住学生,而是引导讨论: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你想把家安在哪里?孩子们的发言可谓丰富多彩:“我想把家安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我想把家安在湖边的泥土里,充分吸收水分!”……可见,站在孩子的视角,利用文本留下的空白,让学生的心徜徉在自由的天空中,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忽视学生的需要,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文本讲文本,学生就不会如此个性飞扬。

4、借用――改变教材的功用  任何教材都存在潜在的功用,在开发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整合,使教材的“有限”作用得以拓展,直至发挥到“无限”。在教学“背诵歇后语”这一环节时,看着那栩栩如生的插图,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结合插图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句歇后语改写成一篇童话呢?对学生稍作一番指导后,便要求他们自由命题写作。结果学生的习作大大出乎教者的意料。具体体现在:一是命题灵活多样。有《黄鼠狼给鸡拜年》、《老母鸡智斗黄鼠狼》等。二是学生想象奇特,富有创新性。一部分学生在“礼品”上做文章,一部分同学在“智斗”上见新意……三是构思巧妙,如一位同学这样开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歇后语。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材资源整合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的顺序,补充必要的阅读素材,删除要求过死、难于理解的内容等教材资源的整合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且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