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言语行为观的语用学,为语文教学的理念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1.语文教学对象的立体化
传统语言观念中,语言是一个自主、自足的系统,考察语言系统内部的单位构造和相互关系就能够说明一切,因此往往采用净化变量的方法,去除语境、语言使用者等影响因素,在纯化的理想条件下进行研究。相应的语文教学对象也就拘泥于语言单位的形、音、义,以及单句的层次、复句的关系等语法规则。
但是在言语行为理论看来,语言活动是一个受到社会功能制约的行为过程,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必须到使用过程中去寻求解释,语言系统不是在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交往原则共同塑造了言语作品。因此,语文教学对象虽然可能还是文本的分析,但这种分析必须加入社会情境、语用意图、语体惯例等众多因素的联动。
2.语文教学活动的践行性
传统语言观念中,语言是一个与世界相对照的符号系统,其首要功能是“描画”世界。语言和世界是分离的,语言是一方,世界是另一方,两者之间具有同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精细认识获得对实在的认识。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一种对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这个系统的单位和法则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刻画世界。
但是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人类通过这种行为干预世界。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世界中发生的事件,是我们介入实在的一种特殊实践。根据这样的观念,语文教学活动就不应该是一种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对前人成功的言语行为过程(即文本创作过程)进行分析,掌握言语活动的策略并用于模仿性的言语实践,最后内化为自我的一种言语行为实施能力,进而能有效参与到世界的互动中去。言语行为的解读和模仿将成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内容。
3.语文教学价值的普适化
从以上两点不难推出一个结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动态环境中的言语行为能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种能力早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嵌入到我们一切的理性活动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也由此得到极大的提升,具有了普适化的效力,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法,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存之道。
总的来说,采用言语行为观的语用学要求语文教学加入各种实在的变量进行立体化的讨论,这就使语文教学从理想态的研究转向了原生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