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里教育集团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
发布时间:2021-12-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亚萍

湟里教育集团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129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8:20—9:00

《雾在哪里》

李春香

9:05—10:30

研讨

周亚芬

请各集团校安排5名语文老师参加活动,本校所有语文老师安排好课务准时参加。

 

12月8日上午,湟里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组李春香老师执教了部编版《雾在哪里》。《雾在哪里》是部编二上第七单元第二篇童话故事。这堂课中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

微信图片_20211213122229.jpg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借助语境,将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乐于学,乐于思。字音主要通过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及师生合作读文中正音来掌握。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如“甚至”的理解教学让学生结合语境书写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

微信图片_20211213122257.jpg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新提出的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课堂上教师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圈画相关词语、充分读句读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从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一是借助课题“雾在哪里”,引发问题“又淘气又顽皮的雾究竟来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圈画出“雾在哪里”的关键词,并用上“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三是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知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的上空,都淘气地做了些什么。

微信图片_20211213122241.jpg


周亚芬老师认为整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训练点多,学生的思维彻底地打开了,不再完全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能够发散思维进行语言概括和表达。在让孩子说雾去了哪些地方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上了……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概括时,知道要有调理的思维。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运用,胡老师本节课在文本的结构分析上透彻,并让孩子根据文本的结构,进行雾还会去哪里的自创说话练习,孩子们是个个说精彩非常,让听课人为之震撼。

钱春霞老师指出: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课堂上老师还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放生朗读,大胆展示,真是让朗读走进学生的心里。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出来的效果比较到位。

王彩霞老师提出: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学“雾”字采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识记“雾”字,并让学生拓展关于“雨”字头的字有“雷”“霜”“霞”等,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这些“雨”字头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都属于形声字。这样的学习迁移,让新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不再是孤零零的单纯识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