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11月份研究小结 12-17
10月份小结 12-17
学期研究小结 12-17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7
十月研究小结 12-17
  最新文章
1月理论学习 李春香… 01-15
九月份理论学习吴兰芳… 10-06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踏实认真 扎实有效 12-17
研究课教案4 12-17
研究课教案2 12-17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研究>>研究成果>>论文案例
儿童文学 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好载体
发布日期:2011-12-31   点击次数:    作者:王东  来源:

 

儿童文学   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好载体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东
内容提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儿童文学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让儿童文学唤醒沉睡于孩童心灵深处的善性”因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必须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必须能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文学启蒙教育的天空。
关键词: 人文性 儿童文学 文学启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教学过程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层次的优秀儿童文学精品。
而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重要途径。所谓文学启蒙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环境、文学作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原先沉睡的同情心、正义感、创造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关心、追求理想、仰慕崇高、追求高尚,其实质是指向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以文学立人。
儿童文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创作,并且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基础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采用儿童文学作品之中最好的作品作为必读教材,也把儿童文学当作不可或缺的课外读物。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再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分析开发与科学利用,无疑会对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帮助,也会引发我们对语文课程中教育目标模式、课程组织形式、教材设计、教师作用、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新思考。学生的文学素养必将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但是,我们纵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样的两个现象:一是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二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学与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地结合过。一些专家学者曾呼吁,中国有语文教育而没有文学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字词、读音和语句结构,其结果是,即使原本内涵丰富、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经过“语文化”的分解,往往完全丢失了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实上,文学与语文是不同的概念,但我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环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理应和语文教学完美融合,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又如何走进儿童文学,并通过儿童文学,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呢?
一、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是文学启蒙教育的前提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寻觅《绿野仙踪》,体会到要有智慧、勇气、爱心,还要团结……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读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从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缩略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是文学启蒙教育的载体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保护学生的阅读乐趣,进行文学启蒙。
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直觉形象性,所以,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常常注意作品的声音、形状和色彩,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却没兴趣。如果语文教师明确了儿童阅读的这种特性,在阅读教学时就不会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就不会把生动的课文肢解得只剩几根“筋”,让作品的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索然无味。
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比如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可以在一开始出示那张青蛙和小松鼠站在山顶上眺望大海的插图,欣赏完后,提出:“这小小的青蛙是怎么爬上山顶的呢?他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青蛙为了看大海所付出的艰辛,学习青蛙脚踏实地的精神,明白坚持就是胜利。一条主线,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浪费时间。”
2、教出儿童情趣,让儿童亲身感受,进行文学启蒙。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它是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它是儿童文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儿童的阅读欣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也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的直观性几乎成了他们欣赏心理的定势。他们特别喜欢感知那些具体鲜明的形象,感知的过程也主要采用从形象到形象的联想方式,感知的结果常是具体的。在欣赏过程中,儿童还会表现出超越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将艺术虚拟的现象当成现实来接受,体现出其中的乐趣。了解儿童文学阅读欣赏的这一特点,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语文教师这时就无需充当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应该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全方位地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播下文学的种子。
如描写儿童的古诗《小儿垂钓》,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古诗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诗中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诗中儿童的外貌、心理、行动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将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富有生趣,使得这首古诗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而教师在教学时,尤其应该认真体会、琢磨儿童情趣,认真体察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可让学生说一说、吟一吟、演一演,使学生入情入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让语文教学充满文学的气息。
3、作品阅读欣赏有创意,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进行文学启蒙。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我们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独特性。比如说《月光启蒙》,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时,我围绕“启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这种看似简单的“减、联、整合”的教学设计突破了线性思路,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没有写到四十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情景,我在《神秘园》忧伤的音乐中诵读《月光母亲》的片段。这时,课堂上异常安静,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与作者一起叹息、哀伤,有的甚至潸然泪下。我引导学生想象“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并要求学生写话。深深的母爱、浓浓的思情、淡淡的忧愁弥漫着整个课堂,撞击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在真情表述中,再次回归文本,感受母爱,感悟歌谣,感悟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是文学启蒙教育的渗透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自信、友谊、与人相处、了解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等的作用……,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四、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是文学启蒙教育的延伸。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作者以朴实的笔调撷取生活中儿子抱母亲的一个生活镜头,让人体会母爱的博大深沉,展现了人间浓浓的母子深情,引导人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我在教学时引入了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建议“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实际作用不大的语文活动。”教材学习主要在于习得方法,感悟规律。因此能精讲教材,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更多相关的儿童文学,通过对“语用”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文学的启迪。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发挥儿童文学的文学启蒙教育功能, 为儿童撑起语文课堂中文学启蒙教育的天空,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地翱翔在儿童世界之中进行诗意的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07出版
4卢红彬 《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价值坐标》(《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8日第三版)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