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重点学习了两篇文章,上了一节研究课。现将本月研究小结如下:
通过学习《培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我明白了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他们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对所学的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得到深切感受: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课外阅读的一个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包括对文本的批判与质疑。这样,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焕发出情感渴望,更期待课外的阅读。通过学习《浅谈农村低年段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提高》,我知道了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书的选择无从下手,而父母也可能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放任孩子自己选,这样不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主。
通过这一个月的实践研究,我发现如何培养孩子持续的阅读兴趣,首先就是要让孩子坚持每天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孩子感到愉悦和享受,养成阅读习惯。我从这两个方面入手:①利用班级特有的条件,在班级文化布置上营造阅读的环境,把每一面墙都利用起来,开辟《走进三字经》、《诗词园地》每星期抄上一篇新的三字经和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低年级识字少,还注上了汉语拼音。在教室布置读书角,有学生带来一些好书或是老师从图书馆选择性的借一些书籍,在同学之间传阅交流。② 安排好时间,结合我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一节班级读书会,推荐学生阅读有益的书籍,创造共享与交流的氛围,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而且当学生对课文读物产生了兴趣后,如何保持孩子们长久的读书欲望及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了让孩子更加的亲近阅读,我组织了多种活动,让孩子把所读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老师为孩子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充分表现自我。(1)、在课外阅读课中,开设“故事大王擂台赛”,比比看谁读的故事多,谁讲的更精彩,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2)、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在班级读书会中开设“亲近绘本”、“安徒生童话故事会”等主题活动。学生的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阅读范围。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这一个月的实践研究,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使之有读的欲望,读的内容、读的方法,给予他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使他们慢慢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