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从一年级学完拼音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读课外书。通过一年阅读兴趣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本学期,我继续在班级中开展“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并对如何搞好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做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少,因而阅读能力相对偏弱。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富于幻想,所以可以给这个阶段的孩子推荐适合他们读的童话故事、寓言、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籍。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给他们推荐相关的读物。如当学完课文《青蛙看海》以后,我便推荐学生读成语故事类的书籍,每节课前还会抽出3分钟让他们轮流上台讲一讲自己的学习收获。每天的家庭作业,我都布置了读课外书这门作业,并要求学生将每天读的课外书的名字、感兴趣的词名和每天读书的时间记下来,一方面是想了解孩子们在读些什么书,每本书一般读多长时间可以看完,通过读书掌握了哪些内容。及时向大家推荐对好书,让孩子共享读书资源。如果发现某个学生读的课外书比较好,及时向大家推荐,让学生们共同吸取优秀知识营养。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指导读书方法
我们班的学生每天都有两个固定的读书时间,一个是中午的午读时间,一个是每天回家要有读课外书的时间。我一直要求同学们读课外书时必须保持安静,做到边读边思考。本学期,我还要求他们人人准备一个课外积累本,将自己读课外书时碰到的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刚开始时的想法是想让他们尝试一下,心里想着他们年龄小,也不一定知道哪个词好哪个句子好,可事实上我错了,别看他们年龄小,还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抄的好词好句还是挺不错的,有的同学还能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背了下来。平时没事的时间,不少学生还会把自己的积累本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定时进行交流评价,落实读书检查
本学期,我特别关注读书的反馈与检查。每周我特意安排了一节语文课作为我们班的读课外书交流时间。我把班上学生分成了8个组,每组约有四、五个人,给每组指定组长,发给读课外书记录本。要求同学们每周要准备3篇自己在课外读的文章,然后在课外书交流时间里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一个人讲,另外几个同学听,听完后一起评一评,说说哪儿讲的好,哪儿讲的不好,并且把自己读的文章的题目和大家的评价记在读课外书的记录本上。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同学们读书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每周五进行一次“读书大王”评比,通过民主评议,评选2名最爱读课外书、读课外书收获最大的同学,以此激励大家读课外书的兴趣。
通过一学期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学通过读课外书认识了很多没有学过的汉字;有的同学通过读课外书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写日记语言非常生动;有的同学从课外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班里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