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11月份研究小结 12-17
10月份小结 12-17
学期研究小结 12-17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7
十月研究小结 12-17
  最新文章
1月理论学习 李春香… 01-15
九月份理论学习吴兰芳… 10-06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踏实认真 扎实有效 12-17
研究课教案4 12-17
研究课教案2 12-17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研究>>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发布日期:2012-01-04   点击次数:    作者:蒋锡凤  来源:

  

 
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诗圣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但是,长期以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自流”状态, “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步入书籍的海洋责无旁贷。我认为,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以“影视阅读”为引子,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外阅读相衔接,可以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配合教师的辅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影视阅读”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从而熟悉课文内容,并写简单的观后感。比如在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后,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观看了这两片影视作品,进行了影视鉴赏,并针对其做了影评,从而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随着《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搬上荧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高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读名著”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并在阅读课上对其中的经典段落进行阅读赏析,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二、读书活动多样化,激发阅读热情

    1.生生共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

    我在《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中,做到即每天早读十分钟,每节课前三分钟的诵读,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亲子共读。

    在学生中倡导“与父母同读”的新理念,并指导他们把这一理念运用于家庭之中,努力创设学习型家庭。这是深受学生及其父母喜爱的课外交流方式。

    三、加强阅读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朗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开始崭新的每一天,在书声琅琅中度过愉快的每一天。
    二是默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得多。默读时也忌唇读,因为唇读虽然不发出声音,但同样也会影响阅读速度,默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
    三是精读,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用这些作品为材料,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四是略读,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读物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往往采取跳读的方式,由段首扫视段尾,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进而把握全文主旨。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通览全篇,取其精华。

    五是浏览,浏览就是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六是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七是速读,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八是摘记,对好词好句可摘记在卡片上,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
九是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
  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乐作舟”,就会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四、活化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1.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创造活动。

2.表演课本剧。如我在教学了《王二小》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3.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实验教师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如“成语接龙”、“我是小诗人”、“花的联想”。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如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