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许多大作家谈起起成名的历程,无不认为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读书的结果。翻开《语文课程标准》,虽然里面对阅读的要求分得细,提得高,但整个小学阶段课内也只有300篇左右40万字的读物。显然,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仅仅靠这区区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关键在于课外阅读积累,积累多了,就算许多东西初学时一知半解,但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无师自通”,阅读能力就能自然提高,语文素养就能自然形成。正如鲁迅所说:读书如蜜蜂一样,采用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那么,作为语文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提高小学生
课外阅读能力的途径呢?下面,我对这个月的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
首先,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时,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辅,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开展课外阅读,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使读写听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作用,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
情。
其次,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而选取好的阅读材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对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才能热爱阅读、主动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后,再辅以讲故事、留悬念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更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常选择一些益智、生动的故事作形象地讲述,但常常讲不完全,或讲头留尾,或讲果留因,或中间留白,留一个悬念,吊吊学生的“胃口”,引导他们自
己去寻找结果,从而达到吸引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然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后,指导他们做好读书计划,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就顺理成章了。小学生毕竟年幼,计划性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约束,刚刚培养起来的一点读书习惯可能很快就变形。为此,我常常指导他们制订相应的读书计划,特别高年级的学生,我常帮助他们以课外阅读为主体,以月为时段、按单元制订读书计划。另外,小学生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读物,往往不易找出应读的书,如果不加以指导,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正如别林斯基语所说“阅读一本选择不当的书,比完全不读书更坏,更有害。”。因此,介绍好书给学生看也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得当,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要选好读物,首先应该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一年级的读物,图文并茂,并从句子过渡到短文。其次,要有教育性。选取的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第三,要注意广泛性。一是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故事都需要;二是内容要丰富多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都应齐全。第四,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儿童入神入迷的。计划有了,阅读材料选好了,阅读量就能有效扩大,阅读的综
合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就会自然提升。
最后,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要求学生注意积累名词佳句,让学生读有所悟,阅读能力就能提高很快。经常给学生讲积累词句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记性不比烂笔头”,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建立词句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不愁没好词佳句了。学生在形成边读书边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的基础上,教者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记下思维的灵感,留下阅读的痕迹。只有如此,才
能达“读破万卷书”之功,收“下笔如有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