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日有所诵》
——让课外阅读从琅琅书声开始
一年级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把怎样的读物推荐给刚入学的孩子,让他们爱上阅读?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由“爱读”逐步变得“会读”、“能读”?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识字量有限,为了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养成诵读的习惯,笔者选择了薛瑞萍老师主编的《日有所诵》作为教学内容。
情境描述
在一百六十首节奏明快的儿歌中,笔者首先选择了其中和一年级孩子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的五首串起了一个故事,并安排了一个小男孩“半半”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课堂由半半名字的由来开始:
有个孩子叫半半,起床已经七点半。鞋子穿一半,脸儿洗一半,
早饭吃一半,课本带一半,上学路上半半喊,妈妈,我作业本忘家啦!”
到半半课堂上的表现:
小半半,真糟糕,上课听讲坐不牢。板凳好像有根刺,扭来扭去真难熬。文具盒上小兔跑,抽屉里东西也想找,一架飞机天上飞,逗得半半向外瞧。半堂课,已上好,半半一句没听到。老师喊他答问题,他红着脸说—不知道!”
在此基础上,引导小朋友思考,其实半半还有一个在学校中的名字,因为——
青蛙告诉竹子,它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蝌蚪,上学了叫青蛙。
竹子告诉青蛙,它也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笋儿,上学了叫竹子。
青蛙哈哈哈,竹子嘻嘻嘻,去问问还有谁,也有两个名字。
为了帮助半半早日戴上红领巾,小朋友们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向榜样学习:
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不要像那小螃蟹,横冲直撞真糟糕。
坐着要学小白鹅,挺着胸膛精神好;不要像那大龙虾,驼着背来弯着腰。
说话要学百灵鸟,清脆响亮多美妙。不要学那小乌鸦,张开嘴巴哇哇叫。
当半半取得进步后,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雪地上,他用脚印写下了一首诗:
半半在雪地上,留下一行脚印,像写下一首诗。这首诗,只有长长的一句:从家门口,写到校门口;从爱爸爸妈妈,写到爱老师同学。
妙趣横生的儿歌内容,贴近的学习生活,唤起了孩子们极大的阅读兴趣,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儿歌除了可以声音有高有低、语速有快有慢的“诵”,还可以“想一想、演一演、唱一唱、背一背”。
集体指导后,教师精选了《日有所诵》中文质兼美的十余首儿歌打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把领到的那一首儿歌“诵一诵”或者 “想一想、演一演、唱一唱、背一背”,在学生满怀期待的眼神中,开始了他们自主阅读的经历,充满稚气的童声,极具个性的个人感受,无拘无束的配动作朗诵表演,在熟悉的旋律中齐声吟唱,不仅使孩子们投入在其中,连听课的老师们也被新颖的阅读形式,孩子们快乐的阅读气氛感染了。
反思与讨论
我们从调查问卷反馈中了解到低年级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普遍比较喜爱学校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但也因为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等原因,存在着自主阅读的能力欠缺,主动积累的意识不够等特点。那么,该如何对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现结合《日有所诵》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
一、低年级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应该是书声琅琅。
苏教版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在日前的振兴课外阅读现场会中指出“诵读是最好的美容剂,读是身体各种系统的协调锻炼。”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重朗读就是强调以读为本。低年级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对低年级孩子而言,大声朗读文章有助于形成语感,是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一年级孩子的朗读材料应该简单明了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让八岁以前的儿童,时时浸染于语言文字中,并喜欢上阅读,那么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敏感、亲和程度以及阅读的习惯,就能很容易地在儿童以后的生活中持续下去。可是,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浸染在怎样的语言文字之中呢?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让八岁以前的儿童,时时浸染于语言文字中,并喜欢上阅读,那么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敏感、亲和程度以及阅读的习惯,就能很容易地在儿童以后的生活中持续下去。可是,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浸染在怎样的语言文字之中呢?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低年级的孩子“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其中儿歌的语言精炼,有音韵,节奏明快,很适合孩子朗读和记忆。但在选择儿歌的内容时,我们应注意:
经典性: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应经历一次次的精心遴选,努力将最优秀的精品奉献给孩子。
趣味性: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教者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
三、低年级阅读指导也应关注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者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也注意了方法的训练。
1. 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完《半半上课》,读到“板凳好像有根刺,扭来扭去真难熬”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讨论:板凳上真的有根刺吗?为什么说板凳好像有根刺呢?在讨论中,学生激活了思维。
1. 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完《半半上课》,读到“板凳好像有根刺,扭来扭去真难熬”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讨论:板凳上真的有根刺吗?为什么说板凳好像有根刺呢?在讨论中,学生激活了思维。
2、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 《两个名字》这首儿歌时,我就采用了续写儿歌、读写结合的方式。读完了儿歌后,让学生想一想半半上学后会叫什么名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半半“张文”、“张天宇”、“张立群”……一个个名字背后是学生给半半的鼓励和希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仿写儿歌“半半告诉大家,他也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半半,长大了叫 。”这一设计,使得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
3. 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儿歌形象感强,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半半上课》这首儿歌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读读儿歌,读后请学生自己试着加上动作,看学生是否把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不仅用动作表现出了“小螃蟹横冲直撞”,“小白鹅挺着胸膛”,还把“大龙虾驼着背来弯着腰”都表现得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小螃蟹、乌鸦的言行不够文明,要像小白鹅、百灵鸟一样做个守纪律、懂礼貌的人才能受到大家欢迎的道理。
4. 在读中结合背的训练
3. 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儿歌形象感强,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半半上课》这首儿歌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读读儿歌,读后请学生自己试着加上动作,看学生是否把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不仅用动作表现出了“小螃蟹横冲直撞”,“小白鹅挺着胸膛”,还把“大龙虾驼着背来弯着腰”都表现得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小螃蟹、乌鸦的言行不够文明,要像小白鹅、百灵鸟一样做个守纪律、懂礼貌的人才能受到大家欢迎的道理。
4. 在读中结合背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孩子“积累一定的成语、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有些老师有这样的疑虑:低年级孩子只是读读背背,不注重词句的理解,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吗?其实新课程标准中的“注意积累与背诵”这一理念,是针对简短、浅显,适合学生记忆的语言素材而言的。小朋友记忆力旺盛,是诵读的好时机。如果忽视了这一宝贵时期的背诵积累,那可能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在《一首诗》后,我及时安排了学生背诵“半半在雪地上,留下一行脚印,像写下一首诗。这首诗,只有长长的一句:从家门口,写到校门口;从爱妈妈,写到爱老师。”在舒缓的音乐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了。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当然,课外阅读不仅需要一节课的指导,更需要长期的坚持。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