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做到“以读为本”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现在学生教材上所选的课文大都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如教学《蜘蛛织网》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如教学第四册《识字一》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学习描写四季的优美词语。如教学《谁的羽毛》和《征友启事》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如教学古诗《长歌行》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二、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敢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时学生才“敢读”。
现在语文版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三、注重培养语感,让学生“爱读”。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实验教材始终把朗读(背诵)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对课文材料的感悟。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敏锐语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朗读。在深入读文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首先,要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要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爱读”书;其次,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爱读”。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如在教学《成功的路》这篇课文,课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白马驹、黑马驹、红马驹兄弟三个长得一样强壮,都想成为一名赛跑冠军。在学习赛跑的过程中,白马驹因遭到绵羊的嘲笑退却了;黑马驹因受到老黄牛的称赞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只有红马驹毫不松懈,寒来暑往坚持锻炼,最终实现了愿望。一样的强壮,一样的愿望,就因为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仔细读书,品味它们的不同表现,孩子们定会从中有所领悟,受到启迪——成功的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面对嘲笑不灰心,有了进步不骄傲,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时,我们就要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让学生抓住三匹马驹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就会明白,它们表现不同,所以结果不同,从而懂得文中的道理。
面对嘲笑,表现不同,结果不同。绵羊“撇了撇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话语中也流露出了对三匹马驹的嘲笑、轻视。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抓住绵羊的神态、语言用心体会,再通过自由轻声表演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面对嘲笑,白马驹的表现是“害羞”“再也不敢”,说明它退却了;而红马驹、黑马驹在这种情况下“仍坚持锻炼”,其结果是“他俩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通过对比读,使学生感受到红马驹、黑马驹就是面对嘲笑不灰心,所以才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
面对嘲笑,表现不同,结果不同。绵羊“撇了撇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话语中也流露出了对三匹马驹的嘲笑、轻视。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抓住绵羊的神态、语言用心体会,再通过自由轻声表演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面对嘲笑,白马驹的表现是“害羞”“再也不敢”,说明它退却了;而红马驹、黑马驹在这种情况下“仍坚持锻炼”,其结果是“他俩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通过对比读,使学生感受到红马驹、黑马驹就是面对嘲笑不灰心,所以才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
面对夸奖,表现不同,结果不同。可让学生演演老牛,由衷地称赞黑马驹和红马驹。尔后,让学生找到重点词句,感悟它们的不同表现:黑马驹的表现是“乐滋滋”“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不再……”;红马驹的表现是“毫不松懈”“不管……不管……”。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感受到同样面对夸奖,黑马驹那样骄傲,红马驹却始终刻苦努力。因此,只有红马驹获得了冠军。
面对不同的情况,三匹马驹的做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在这样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悟到红马驹获得冠军的原因——正是因为它面对嘲笑没有气馁,面对称赞没有骄傲,不断努力,所以才成功的。
面对不同的情况,三匹马驹的做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在这样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悟到红马驹获得冠军的原因——正是因为它面对嘲笑没有气馁,面对称赞没有骄傲,不断努力,所以才成功的。
总而言之,教育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把躺着的文本读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厚的文本读薄。通过读使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验到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