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和信息化的今天,知识积累更新将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能力呢?途径之一就是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习惯阅读,主动阅读呢?我粗浅地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在阶段目标中多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可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二、阅读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他们依照自己理解和认识,为孩子们推荐大量名家名著而孩子们却并无多大兴趣,随意翻看就束之高阁。这样的课外阅读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真正能坚持阅读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的兴趣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听故事诱读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从学生开始入学起,我就利用课余的时间,让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当故事讲到精彩之处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学生发散思维竞猜结局,然后否定所有的结果,告诉他们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由“听”到主动“读”,水到渠成,学生乐于接受。
2、课内外结合导读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范文,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当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时,我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课外书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第四单元时,由于学生提前收集了中西方神话传说的相关资料,所以上课时能够侃侃而谈,精彩的发言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教学完《开天辟地》一课,学生对盘古崇拜得五体投地,学生也涌起了读神话的热潮。
3、营造“书香”氛围促读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也是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我在班级设立“图书馆”,鼓励“租”书——就是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写上名字,编上书号,暂时“租”给班级,同时也可以向班级借阅自己喜欢的书。使他们感兴趣并适合他们的阅读的资源达到共享。名家的引领作用是无穷的。我在教室四周贴满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巧妙地运用班级的墙报、手抄报等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与知识的海洋,有一种与文明同行的神圣感。
三、注重方法引导,养成几种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把学生已经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必须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
1、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
美国中小学一直推行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其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钟读你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笔记,不做任何成绩记录,结果成绩斐然。我们也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构建阅读空间,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慢慢养成习惯,一天不读便寝食难安。
2、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 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从开始的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评价,到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都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不能让笔记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能让他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3、培养读思结合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他们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他们边看边质疑,读书时常问“为什么”。
4、培养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能自己运用工具书找到答案,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因此,我们要多创造机会着重培养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扫清了障碍,阅读自然就轻松。
四、开展活动,为兴趣保鲜
现在孩子读书多为三分钟热情,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如何为学生已经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保鲜呢?我认为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
1、为读书笔记起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如“百花园”、“浪花集”、“蜜蜂采蜜”等等。把笔记当成自己的处女作,这样才会潜心经营。
2、提供展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不定期地利用班队会、经验交流会、故事会、朗诵、办小报等形式进行阅读检查、评比,对优秀读书笔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进行表彰,评选“课外阅读小博士”等。
3、鼓励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开展亲子阅读。有了家长的参与,阅读将变成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喜悦。
4、树立阅读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进步往往又会激励其他学生效仿,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良好的读书习惯也随之养成。
五、课外延伸,推荐阅读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兼顾思想性和知识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文教学实际,兼顾学生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阅读。反对那种“多多益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流于形式的做法。课外阅读既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语文教学目标配合课堂教学,又要考虑其它学科的需要及其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课堂成为进行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课外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战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跃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