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第三个故事。在学习本课之前,通过学习《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学生已对寓言故事的结构、内涵与学习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以问题去激起学生的思考、体验,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指导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去品读语句、领悟寓意,表达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训练语感,训练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3、学习课文内容,通过品读句子,联系其他寓言故事,明白寓意,获得教益;三、情感与态度:4、感受寓言故事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我们以前学过一则寓言《狐狸和乌鸦》,(板书:乌鸦 狐狸)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呢?
鼓励学生讲故事。
2、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蝉和狐狸》,(出示课题)(板书:蝉)也是讲狐狸使出了同样的手法来欺骗别人。这一次,狐狸的计谋是否得逞呢?(失败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出示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划出文中难读好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文中难读好的生字词。
二、扫除学习障碍
1、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难读好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粪便 掺杂 戒心
3、学生认读——纠正读音——齐读——说说意思
三、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个别读课文——比赛读课文——齐声读课文。
2、读了课文后,你能不能提出一些问题呢?
如: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的蝉却没有受骗呢?
狐狸设下了什么圈套?课文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讨论:圈套是什么意思?
4、狐狸为蝉设下了什么圈套?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狐狸的话:范读——个别读——比赛读——齐读。
5、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狐狸说的话?(板书:花言巧语)
狐狸也曾经用花言巧语来欺骗谁了?(乌鸦)
6、面对狐狸的花言巧语,蝉有没有上当受骗呢?(没有)
从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蝉没有上当受骗呢?划下来。
①(察觉——摘下——扔下)
②指导朗读蝉说的话,体会蝉有智慧,且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7、面对狡猾的狐狸,为什么乌鸦会上当受骗,蝉却没有上当受骗呢?
(出示:乌鸦在狐狸的花言巧语面前最终失去了警觉,因而上当受骗了;蝉却不是这样,它始终对狐狸的赞叹保持警惕,
察觉其中有诈,并且非常机智地用扔下树叶的办法来试探狐狸,狐狸露出了尾巴。)
8、蝉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遇到事情要头脑清醒,保持警觉;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想办法试探真假;学会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四、拓展延伸
1、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齐读,说说理解。
2、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蝉和狐狸》这样的例子。谁来说说你知道的?老师补充事例。
出示例子:(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男女对读——男女齐读——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蝉和狐狸
乌鸦 狐狸 蝉
上当受骗 花言巧语 没有上当
愚蠢 狡猾 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