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理论学习(二)
一、题目:《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趋势》
二、内容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出了具体的量化规定。
我们当今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新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法,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我们当今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新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法,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我们经常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语段),读后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读书声刚落,孩子们就“小手直举”,抓住文中的只言片语大谈特谈自己的重要发现。但是,仔细一听,大多的发言只是在语言的表层意思上打转,那些“言外之意”、“言下之意”根本就无暇顾及,更别说去感悟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了。
我们还常看到,教师让学生朗读后去想象语句所表现的画面。孩子们的描绘是千姿百态,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叹服。但听多了这样的课,便会发现,原来孩子们的想象也是有套式的,并不一定是根据语言材料而来,看到天空就自然地想到小鸟,看到月牙就会想起香蕉、秋千,就如《鲜花和星星》中的第二段:“……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学生想象的画面中竟然有“在月亮上荡秋千”、“坐飞船翱翔太空”,甚至还有“奥特曼在飞”,这样的再造想象显然并不是根据这段语言材料所能“浮现”的,只有孩子们过去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的直接反映,他们远离了对语言材料的依赖。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出的思维的浅薄与散乱,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引起应有的认知冲突,也没有根据文本语言重构自己的知识与语言。
本文试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现状及其指导方法。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1. 陶冶情操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是为社会、人类有卓越贡献或献身的人) ,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
2.储备知识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书是什么,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3.学用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常常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训练,才能逐步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巩固下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以新的角度使学习的材料重现,比机械地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种反复接触有关知识的条件,让其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迁移、巩固,学到新知识,反过来促进课内知识牢固地掌握。如一年级新生选择喜爱的注音读物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拼音、汉字,认识新字,积累一些有趣的词汇,提高阅读速度。和不参加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他们学习显得轻松、灵活。这就可能达到减小学习难度,增添学习乐趣的目的。
4. 顺水推舟。当学生走上思维的歧路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微微一笑,会说:“你说呢?大家怎么看?”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急于发表意见,而应顺水推舟,把球抛给学生,要求他们再好好地读一遍语言材料,对文本信息进行再次地思考与整理,并在展现思维地轨迹中自暴“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自己(或者同学)说服自己地方法,远远胜过教师的反复说教。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价值却又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应赞赏之余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5.梯降坡度。既然学生理解有误,始终说不到点儿上,显而易见是问题难得超乎预料,可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可能因课堂情境所致。教师要当机立断,提供数个浅显的起铺垫作用的小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有时,换一种说法就能达到降低难度、激活思维的作用。在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一位教师提了个总结性的问题:“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何特色?”看到学生一片沉寂,这位教师马上把问题换成:“你对文中的哪个人最感兴趣?能简单说说吗?”这么一改,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们还常看到,教师让学生朗读后去想象语句所表现的画面。孩子们的描绘是千姿百态,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叹服。但听多了这样的课,便会发现,原来孩子们的想象也是有套式的,并不一定是根据语言材料而来,看到天空就自然地想到小鸟,看到月牙就会想起香蕉、秋千,就如《鲜花和星星》中的第二段:“……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学生想象的画面中竟然有“在月亮上荡秋千”、“坐飞船翱翔太空”,甚至还有“奥特曼在飞”,这样的再造想象显然并不是根据这段语言材料所能“浮现”的,只有孩子们过去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的直接反映,他们远离了对语言材料的依赖。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出的思维的浅薄与散乱,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引起应有的认知冲突,也没有根据文本语言重构自己的知识与语言。
本文试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现状及其指导方法。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1. 陶冶情操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是为社会、人类有卓越贡献或献身的人) ,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
2.储备知识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书是什么,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3.学用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常常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训练,才能逐步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巩固下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以新的角度使学习的材料重现,比机械地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种反复接触有关知识的条件,让其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迁移、巩固,学到新知识,反过来促进课内知识牢固地掌握。如一年级新生选择喜爱的注音读物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拼音、汉字,认识新字,积累一些有趣的词汇,提高阅读速度。和不参加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他们学习显得轻松、灵活。这就可能达到减小学习难度,增添学习乐趣的目的。
4. 顺水推舟。当学生走上思维的歧路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微微一笑,会说:“你说呢?大家怎么看?”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急于发表意见,而应顺水推舟,把球抛给学生,要求他们再好好地读一遍语言材料,对文本信息进行再次地思考与整理,并在展现思维地轨迹中自暴“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自己(或者同学)说服自己地方法,远远胜过教师的反复说教。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价值却又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应赞赏之余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5.梯降坡度。既然学生理解有误,始终说不到点儿上,显而易见是问题难得超乎预料,可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可能因课堂情境所致。教师要当机立断,提供数个浅显的起铺垫作用的小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有时,换一种说法就能达到降低难度、激活思维的作用。在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一位教师提了个总结性的问题:“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何特色?”看到学生一片沉寂,这位教师马上把问题换成:“你对文中的哪个人最感兴趣?能简单说说吗?”这么一改,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三、心得体会: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知道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出发,研究、探讨、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强烈的兴趣引导下,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不断求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