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时空。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又符合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使他们课内所学知识得到拓宽延伸。教学完童话单元后,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选》和《格林童话》。学了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后,引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和《夏洛的网》。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在读中内化自己课堂所学知识和道理,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实践证明,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了由“要我读”为“我要读”的转变。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故应以拼音读物为主。他们天性活泼,喜欢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画面,因此最好推荐配有插图读物。如《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和鲁西西》、《爱丽丝漫游记》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峰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推荐读物不仅可以是文学类的,还可以是科学、历史类的,越是浩瀚的知识,对少年儿童越有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所以我们还推荐了符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生动有趣的各种通俗科普读物,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就拿《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来说,班里读完的同学数量达到了40%。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读书方法,实现“授之以渔”。
(1)学会使用工具书。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他们总会碰到一些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这往往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绊脚石,教给学生一些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是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完成的工作。我们仅利用了一周的时间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集训,通过查字典过关比赛和一帮一互助活动,实现了生生会用字典,时时身边有字典。
(2)“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圈圈点点;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要求应相对简单些,容易使他们做到。“圈点”,是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读书符号,如“?”表示此处有疑问,“!”表示有感受,“ ____”表示喜欢的句子等。在二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让学生写简单的批注,即在有疑问处、有感受处、喜欢的地方写上简单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摘抄”指摘抄精妙之处,以便更好地积累运用,如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好的开头和结尾、名人名言等,摘抄在“采蜜”本上,两天一次。现在,每个同学都积累了厚厚的一本,她们还配上图画,家长也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家长寄语。采蜜本成了家长和孩子、和学校进行学习沟通的纽带。每天早读,让孩子们高声朗读自己的文海拾贝,成了孩子最快乐和得意的时光。整本书的读后感写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就从简单的一、两句话开始,循序渐进,可以写在采蜜本上,也可以发表在校信通博客上。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像作家一样让更多地人欣赏,孩子们乐此不疲,渐入佳境。现在,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养成了在博客上记日志的好习惯,半年的时间里,每班平均发表校信通博文200篇以上。三年级三班,还在校信通第五届书香班级评比中获得“书香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