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朗读
朗读既是阅读能力,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是能力,只有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经常运用指导朗读来理解课文。 为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示范朗读,训练表情。示范朗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怎样训练学生表情朗读,这都需要示范的作用。而范读不是孤立地一味地去范读,而是将多种读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范读的示范作用。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表情朗读能力,往往训练这三步。第一步:试读。让学生各自练习表情朗读。完全凭着自己的想象,夸张地表演着自己的表情、动作。第二步:听读。学生在试读后很想知道自己读得怎样,究竟怎么读才好。这时,老师的范读效果会最好。第三步:随读。学生将自己试读的情况跟老师的范读进行比较后,有表情地读好课文的欲望一下子提高了。
2 表情朗读,感悟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表情朗读并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要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课文《看电视》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那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重点训练了表情朗读。首先,看课文插图,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其次,让学生再把图联系起来观察,同时,再读课文,说说想到了什么。通过观察插图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3、有些教师认为让低年级学生“人境悟情”,主要靠教师的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思想内容的灌输。殊不知,这恰恰走向了问题的反面。“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说,一位教师承认不承认学生在阅读中占“主位”,那就看他愿意不愿意先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再则,低年级学生所读的课文绝大多数的篇目都是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毫不夸张地说,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要他们将全部心智投入,通过仔仔细细地反反复复地原原本本地“自读”课文,去进行“人境悟情”的“尝试”,基本上是能够读懂课文的。这样,就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个较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