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小短文,它以一个小男人的见闻为线索,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不停地把小鱼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体现了小男孩对弱小生命的珍爱和美好善良的人性。一个天真的举动,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有于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实现情趣交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因此要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读悟结合,使学生读得精,思得深,悟得透。文本的人文性很强,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感受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出自己的理解,在讨论交流中抒发自己对文中人物的感情。
1、作为一个读者走进文本,感知内容,体会情感----读中剖析,关键词句的处理。
一句“谁在乎呢?”,暴露了大人们那颗风尘的心,我们风尘仆仆地从人生的一个目的地赶往另一个目的地,我们更多地关心自己,在乎自己的所得与所失,我们似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在乎其他,对于诸如“鱼儿”这样弱小生命的逝去已是司空见惯,小男孩究竟在乎的是什么?这其实是小男孩对所有生命的珍爱与尊重啊!而对生命的尊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每条小鱼都意味着一个生命……“这条小鱼在乎!”……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小男孩一连说了六个“这”,来回答心存疑惑的我们。末尾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索,此时的我们还会对生命视而不见吗?恐怕要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拯救生命的行动中来吧。这颗纯净的心灵,尽管稚嫩,却涤荡着每个读者的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朗读男孩话时要有急有缓,读出意犹味尽的感觉。
体会到了这些,我们要读:当我们学会了尊重生命时,细细品味文本,字里行间都被着上了生命的色彩,让我们再来读读对小男孩的描写。
“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他在捡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这群可怜的小鱼,它们的命运把小男孩的心揪得紧紧的。小男孩“走得很慢”,因为他生怕会遗漏了哪一条小鱼;他“不停地弯下腰”,因为等待被救的小鱼实在太多了,小男孩不敢有丝毫的停歇,就连我跟他说话的时候,他都是“头也不抬地回答”,他必须抓紧时间,连“抬头说话”也顾不上,“用力地”,他知道,这咫尺的距离是生命的界线,他要帮助小鱼跨越这生命的界线,重返大海,获得新生。拯救生命成为了他的“使命”。这一系列细节的描写,将小男孩对生命的热爱彰显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与文章作者对话,揣摩作者布局谋篇、遣词用句的意图。
作者在布局上以一个男人的视角走进小男孩,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讲述着这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布局让这个真实的故事更加感人:其次我们看小鱼的处境,它们的家就在眼前,但自己努力地想跳出去,结果却让它们变得绝望;再次,在男人的眼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感觉凄惨,却又那么无奈,所以放弃拯救小鱼,这与小男孩的执着和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外,在语言表达上,作者还注重了一些词语的雕琢。
体会到了这些,我们要读:小男孩拯救生命时严肃的使命感,更增强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小鱼的遭遇时,便多了几分对生命饱受煎熬的体验。
“几百条”“几千条”明确表示被困小鱼数量多,一个“困”字不但道出了小鱼此时的处境之艰难。而且道出了小鱼的无奈和无助,“用不了多久,它们都会干死的。”怎样“干死”?一条条小鱼将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文中没写,给我们留出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个“干”字,让我们联想到一个词语“晒干”,它有着如同炙烤的感觉,有着解读不完的小鱼的紧张、忧虑。最能触及读者心灵痛楚的应该是这句话:“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它们却回不去了”,它明明是给人希望,继而又将希望毁灭,道出了小鱼面对生命即将失去,却无人帮助的无可奈何,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设计“情境对话”:将自己的身份设计成男人、小男孩和小鱼,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课后反思: 万物归宗,说到底就是要明白一个意思,获得一种启迪,懂得一个生活的道理。
体会到了这些,我们要写:“课后练笔”是对文本的续写,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依据课文内容续写,而不能写一个完全与本课无关的故事。
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时,当我们看到花儿吐露芬芳时,当我们看到动物奔跑嬉戏时,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正因为无数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