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新性可言。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宽松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赖以发挥的基础。
二、注重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的诱发点,因此,抓住“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导学生。这样问,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如果不撞,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和氏璧就落到了秦王手里;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玉如命的心理,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这时,让学生据理力争,最终达成认识上的一致——蔺相如是见机行事。显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能促使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创新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
如教学《家乡的秋白梨》时,在教完秋白梨的特点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么美的一幅秋白梨画面,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欣赏?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都踊跃举手。看到学生兴趣这么浓厚,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让学生通过编儿歌、创作小品、作广告等各种途径来介绍秋白梨。这一表演中,融思想教育、语言内化、表达能力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培养质疑习惯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
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让他们通过讨论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完一曲后,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询问他是否就是大史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在讨论回答的各种答案中,创新火花处处可见。
五、创设想象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创造的桥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怎么黄盖的一封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黄盖可能会写:‘曹丞相您有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有的说:“黄盖会写:‘曹丞相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会趁着浓雾,带着数十只大船和粮草来投奔您。’”。然后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甲说:“曹操会摸须,哈哈大笑,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学生乙说:“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