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研究小结
(一)优化环境,萌动学生内需。
营造一个书香浓浓的读书环境,对激发孩子的阅读需要是行之有效的。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说:“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室布置上,让学生每天都浸润在书香之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萌生读书的内在需求。
1、张贴读书名言。发动孩子到课外去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并写成条幅挂在教室里,每周更换一句,让孩子们体会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聪明
2、开辟文化长廊。在教室一侧的墙壁上开辟出一条文化长廊,可以用来张贴新书的海报,书中人物的画片,或者是一张小小的书签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读书需要。
3、设立图书角。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漂亮的书柜里放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经过教师筛选的最好看的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给图书角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例如:“漫步书林”、“书海拾贝”等充满诗意的名字。再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后供学生借阅。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二)推荐读物,引发情感体验。
1、推荐的依据。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孩子的年龄特点是给孩子选择读物的依据。低年级儿童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对于课本以外的读物很感兴趣。若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能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夏家发教授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归纳为13项(见附件1),为我们给孩子选择读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推荐的方式。
(1)制作书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本班学生的读书资源为学生列出一学期要读的书目,制作成书卡,在新学期的开始作为礼物送给学生(见附件2)。推荐的读物既有名著经典,又有流行时尚。“名著经典”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引发孩子一生的文化向往,“流行时尚”带给孩子的则是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其次,做到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推荐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这些书籍的内容应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而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设置悬念。
如果孩子们对教师推荐的书,仅仅是喜欢、想看,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发孩子们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专门的阅读课上,捧起要推荐的书本有声有色地为孩子们朗读其中的一段,然后,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把学生的那颗心吊得高高的,产生一种不读不快的念头;又或者为新书制作一张海报,贴在教室的“文化长廊”里,让孩子每天仰着头看,看一次,心里就想一次,以致于越看越喜欢,最后到达非读不可的地步。
(3)因势利导。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推荐《尾巴的功能》一书;杨立伟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就向学生推荐《宇宙的奥秘》等有关太空方面的文章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