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
一、习惯的养成。
低段的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低下、贪玩好动。班级中除了几个特别爱看书的小书虫,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需要”还需老师的循循善导,适时“加温”。光靠每周的一两节阅读课是不够的,要把“看书”作为每天的家庭作业来布置,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养成如下良好的行为习惯:
(1)自觉看书,保证时间。每天能自觉看书30分钟。自觉看书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爱看书的标志。自觉的孩子不用家长提醒,捧着书会看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30分钟”等于是一节课的时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勤查字典。鼓励孩子遇到生字时能“咬住不放”,勤查字典,不光要知道字音,还要了解一下字意,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3)快乐积累。我们提倡学生在看书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但不整齐划一地强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而且摘录的量不大,否则会成为消极积累,浇灭学生的读书热情。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让学生一身轻松、毫无压力地读书,在书中去追随小溪流水,去倾听燕啭莺啼,更有益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方法的授予。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传授孩子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诵读和默读。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的适合于默读,但读到喜爱处、读到动情处,可以出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2)跳读和浏览。根据阅读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阅读报纸可以浏览,查找资料时可以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