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亮点
、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有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要完成这些指标,老师必须加强科学的指导和实践。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指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画节目,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动画节目,或者看看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饭后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拇指姑娘》、《笨汉斯》、《葫芦蛙》等等,而且他们讲起故事来个个情趣盎然。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2、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扩词,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春”这个字时,让学生进行扩词,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了“春暖花开、春色满园”两个成语,我马上表扬了他“你真棒,说的成语真好!”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春眠不觉晓……”我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也相当不错,你们能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词语和句子,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组出很多很好的词语、背出很多的古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呢!”说完就听到下面有声音在轻轻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成语书、古诗、字典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开展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故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放心课上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那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百科知识通大王”,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在放心课上,还要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常用的活动主要有:
故事会——在班级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故事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选择,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童话、寓言和故事。
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短小的诗歌和散文,以背诵为主。
词语接龙——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它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除此这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
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的父母可能也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或者放任孩子自己选,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又可能还会使孩子出现“偏食”现象。因而,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1、选择和课文内容有关联的读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动人、感人肺腑的课文;也有不少能激励学生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课文。每教完一篇课文,我就推荐给学生与之相关的文章。如教了《陈毅探母》一文后,学生已经体会到陈毅元帅真诚的孝心和博大的情怀,正在母子浓浓的亲情中回味时,就向学生推荐《小奇傻不傻》这篇文章,再一次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深切体会血浓于水的亲情,明白自己从小就应该孝敬长辈,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报答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又如教《鲁班和橹板》一课,就推荐《小树长高了》一文,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善于把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辨析、比较,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得出新的结论,学到新的知识。
2、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低年级儿童的持久性比较差,他们的文化水平、认识水平也比较差,所以必须向儿童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品味的读物。比如一些在内容上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童话、寓言、儿歌等注音精读物,像《安徒生童话》、《三百六十五夜》、《格林童话》等。
3、根据儿童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选择有一定知识性的读物。
儿童光靠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孩子的要求的。所以必须向他们推荐有一定知识性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包容各方面知识的注音读物。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父母、老师无法给予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阅读
班内一部分学生爱读课外书,懂得了不少的知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面,不读文字,收效不大。原因主要是他们孤立地读书,有一定的阅读障碍,缺少了同伴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合作。针对这一情况,我着力指导了学生学会小组合作阅读。
1、优化组合读书组员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面及兴趣爱好,同时考虑性格、性别诸因素,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配合相应的注音读物,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几位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读了不少的童话故事,我把他们编成一个小组,叫“童话故事”小组,这是同质组合;而另一小组,又是异质组合,几个理解能力、知识面、读书兴趣悬殊大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轮番培训读书组长
鸟无头不飞。缺少有能力的组长的组织指挥,小组只是形式上的凑合,组员要么我行我素,各读各的书,要么迟疑不动,这样就无合作可言,达不到合作的效果。我要求轮到担任组长的同学,要做到以下要求:(1)尊重每个组员;(2)每个组员都是主人,尽其发挥所长;(3)以身作则,组员互帮互动;(4)能够将组内的读书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5)读书成果的评价和奖励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准,必须是所有组员的努力。
3、教会学生合作读书
真正读懂一本书,二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要好一些。我先以指导童话故事小组合读书来给其他几个小组进行示范,其过程有以下四步:
A、小组合作读顺读通。
读顺读通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如:一位同学读童话故事“豌豆姑娘”中的一个片断时不会断词断句,其他组员帮忙,直到组内每个成员都读顺读通了这个故事,才算完成了这一节。
B、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组长组织每个成员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成效取决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这种互动越充分,小组成效就越显著。因此,我要求每一小组的成员知心朋友做到:在态度上要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要集思广益,在情感上要彼此支持。
C、归纳汇报
组长把本小组交流的体会总结归纳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组员补充,其它小组补充相关意见。六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共同享受,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拓宽了每位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读书欲望。
郭沫若曾经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从小做起”,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慢慢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是个难题,只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找出符合这一时期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阅读指导方法,这个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