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11月份研究小结 12-17
10月份小结 12-17
学期研究小结 12-17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7
十月研究小结 12-17
  最新文章
1月理论学习 李春香… 01-15
九月份理论学习吴兰芳… 10-06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踏实认真 扎实有效 12-17
研究课教案4 12-17
研究课教案2 12-17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研究>>研究成果>>研究小结
学期研究总结
发布日期:2013-01-13   点击次数:    作者:许晓秋  来源:

 

学期研究总结
根据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我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古诗,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在课后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下面我以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的阅读指导课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第一步,读古诗。在学生阅读时,可以借助于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把古诗反复朗读三到四遍,大部分学生都能把音读准,读通顺了。第二步,找资料。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请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作者的介绍以及写作背景进行交流,让学生知道王昌龄,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 作品语言精炼、意味浑厚,擅长写边塞军旅、闺怨、宫怨、送别诗。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写《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第三步,想诗意。学生接下来就先自己理解诗意,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第四步,品意境。学习古诗除了理解意思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品味诗歌的意境,从中有所感悟。这首诗主要请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品味意境,通过讨论明白了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第五步,吟古诗。最后,阅读古诗还必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这样才能积累诗句,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在学生掌握古诗阅读的基本方法之外,我还引导学生采用其他不同的形式进行古诗的阅读,先总结如下:(一)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我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让学生观看音画光盘或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诗句放在画面中,让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缓缓流淌。(二)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一首古诗词常常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我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的带动下进入诗词的意境。(三)古诗绘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古诗,我鼓励学生进行古诗改写,或诗词配画,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写与画的过程就是体味、积累语言的过程。(四)唱古韵,演古诗。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差,一旦背诵几十首诗词后,极易出现混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创新了诵读形式,把古诗文与音乐艺术表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唱”中记忆、“舞”中感悟、“演”中陶情。
    就这样,学生课外能主动运用多种形式阅读古诗、背诵古诗,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