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古诗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为我们的语文学习获得资源指明了广阔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本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课外知识相对较少,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设想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水平,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
那么如何尽快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呢?近年来,我借助于课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研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阅读为抓手,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古诗,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在课后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课外读物,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使班级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组建班级“图书馆”, 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学生手里都有几本甚至十几本的课外图书,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 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 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 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在班内做好了动员, 同学们兴致都很高, 纷纷把自己的各种图书都“贡献”了出来。为了便于管理, 我规定, 图书还是由自己保管, 只要将图书的名称报上就行。这样, 我把学生的姓名、图书名称列了一份清单, 用电脑打印一份, 贴在了班级的一角,叫图书角。同学们只要到这里找到自己想读的书, 就可到书的主人那里去借。作为老师, 我也和同学们一起借书、看书, 班内形成了浓厚的“群体阅读”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 每个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了进步。
我还在班级里开展收集读书名言以及制作名言书签的活动,把教室的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利用黑板报书写名人名言,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巧妙引导,掌握方法。
下面我以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的阅读指导课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第一步,读古诗。在学生阅读时,可以借助于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把古诗反复朗读三到四遍,大部分学生都能把音读准,读通顺了。第二步,找资料。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请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作者的介绍以及写作背景进行交流,让学生知道王昌龄,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 。作品语言精炼、意味浑厚,擅长写边塞军旅、闺怨、宫怨、送别诗。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写《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第三步,想诗意。学生接下来就先自己理解诗意,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第四步,品意境。学习古诗除了理解意思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品味诗歌的意境,从中有所感悟。这首诗主要请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品味意境,通过讨论明白了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第五步,吟古诗。最后,阅读古诗还必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这样才能积累诗句,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三、形式多样,趣味阅读。
在学生掌握古诗阅读的基本方法之外,我还引导学生采用其他不同的形式进行古诗的阅读,如:(一)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我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让学生观看音画光盘或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诗句放在画面中,让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缓缓流淌。(二)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一首古诗词常常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我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的带动下进入诗词的意境。(三)古诗绘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古诗,我鼓励学生进行古诗改写,或诗词配画,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写与画的过程就是体味、积累语言的过程。(四)唱古韵,演古诗。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差,一旦背诵几十首诗词后,极易出现混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创新了诵读形式,把古诗文与音乐艺术表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唱”中记忆、“舞”中感悟、“演”中陶情。
四、 加强交流,提高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这个学期我在班里组织了两次阅读古诗交流会,引导学生把本学期的阅读成果向大家进行展示。在交流会上,我主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先请揭示课题。第二步分组交流,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再介绍作者,然后说说诗歌的意思。然后,各小组讨论推荐代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第三步,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有的诗歌配画,有的边背边唱,有的分类别背诵,有的讲故事背诗,有的配音乐吟诵,还有的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各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三组优胜者进行颁奖。第四步,进行古诗竞赛,共出20道选择题,答对的同学发奖。第五步总结延伸,要求学生今后不光读好古诗,还要多读其他有意义的书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强化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我不向前就将落后”的想法,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这个学期我在班里组织了两次阅读古诗交流会,引导学生把本学期的阅读成果向大家进行展示。在交流会上,我主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先请揭示课题。第二步分组交流,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再介绍作者,然后说说诗歌的意思。然后,各小组讨论推荐代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第三步,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有的诗歌配画,有的边背边唱,有的分类别背诵,有的讲故事背诗,有的配音乐吟诵,还有的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各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三组优胜者进行颁奖。第四步,进行古诗竞赛,共出20道选择题,答对的同学发奖。第五步总结延伸,要求学生今后不光读好古诗,还要多读其他有意义的书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强化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我不向前就将落后”的想法,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总之,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我们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从阅读古诗入手,仅仅是一个开端,今后还要从其他方面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就一定能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