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是了解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也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本校低年级学生的读书热情不是很高,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同时,他们识字量少,注意力不持久,自主阅读的能力较弱,主动积累意识不强。那么,该如何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现结合《日有所诵》(薛瑞萍主编)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让学生浸染在新鲜丰富的语言中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让八岁以前的儿童,时时浸染于语言文字中,并喜欢上阅读,那么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敏感、亲和程度以及阅读的习惯,就能很容易地在儿童以后的生活中持续下去。可是,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浸染在怎样的语言文字之中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新鲜丰富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成为滋养大脑和心灵的营养。诵读的材料一定要是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的。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是对儿童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薛瑞萍主编的《日有所诵》作为一套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儿童诵读教材,与其他一些诵读教材相比,它具有以下特色:
1、经典性:编者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精心遴选。被选人的作品都是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儿歌、童谣、童诗、中外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同时,也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古代寓言、古代散文中易于儿童记诵和接受的章节。
2、童趣性: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所选文本从儿童本位出发,充分择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能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的作品。同时将各题材作品有序地安排到各个单元,让孩子在每个单元中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作品。
二、让学生沉醉在琅琅的书声中
苏教版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曾说过:“诵读是最好的美容剂,读是身体各种系统的协调锻炼。”薛瑞萍也说:“随着音的波动而颠倒沉醉的时刻,是学习母语的最佳境界。”入神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耳朵与心灵的。诵读(反复朗读或背诵)其实就是深入阅读。日间不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定力和静气。在记忆、感悟和理解遇到困难的地方,诵读比默读更能撑展我们的能力。
当学习完拼音后,笔者就从《日有所诵》开始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他们尽早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1、持之以恒:引导孩子“日有所诵”当然应该做到每日诵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每天坚持诵读十分钟,但并不一定要求每天诵读新的篇章,温故而知新,诵读也需要不断复习。
2、熟读成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积累一定的成语、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小朋友记忆力旺盛,是诵读的好时机。如果忽视了这一宝贵时期的背诵积累,那可能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诵读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如老师范读、表演朗读、小老师带读、小伙伴对读等等。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儿歌的时候声音要有高有低、语速要有快有慢;在琅琅的诵读中,教师还可以穿插简单讲解,边听边看“注释”里的词语解释及背景介绍,理解于是不难,朗读于是轻松,背诵也就水到渠成。
3、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两个名字》这首儿歌时,我就采用了续写儿歌、读写结合的方式。读完了儿歌后,让学生想一想半半上学后会叫什么名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半半“严立诚”、“张城玮”、“薛名乙”……一个个名字背后是学生给半半的鼓励和希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仿写儿歌“半半告诉大家,他也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半半,长大了叫 。”这一设计,使得诵读和说话完美结合。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强化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期待的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的过程。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题目)开始,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一年级又是阅读起步阶段,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更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要转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的心态,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本中去,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去品味文字的精妙。
1、重组教材 激发阅读兴趣 《日有所诵》都是诗歌,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所要表达的意象和情境相对童话故事来说就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读得更有趣味,笔者经常对朗读教材进行重组,把相同、相似或相关的题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笔者曾把三首诗歌串起了一个故事,并把诗歌中的一个小男孩“半半”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故事从半半名字的由来开始:有个孩子叫半半,起床已经七点半。鞋子穿一半,脸儿洗一半,早饭吃一半,课本带一半,上学路上半半跑,光着一只小脚板。”接着道半半课堂上的表现:小半半,真糟糕,上课听讲坐不牢。板凳好像有根刺,扭来扭去真难熬。文具盒上小兔跑,抽屉里东西也想找,一架飞机天上飞,逗得半半向外瞧。半堂课,已上好,半半一句没听到。老师喊他答问题,他红着脸说—不知道!”为了帮助半半早日戴上红领巾,小朋友们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向榜样学习: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不要像那小螃蟹,横冲直撞真糟糕。坐着要学小白鹅,挺着胸膛精神好;不要像那大龙虾,驼着背来弯着腰。说话要学百灵鸟,清脆响亮多美妙。不要学那小乌鸦,张开嘴巴哇哇叫。妙趣横生的儿歌内容,贴近的学习生活,唤起了孩子们极大的阅读兴趣。
2、设置悬念 调动诵读胃口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取向。如诵读《公鸡生蛋》这首儿歌时,读完题目后,很多孩子都显得很惊讶,笔者就让学生质疑。
师:你们为什么都瞪大了眼睛啊?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公鸡怎么会生蛋?
生:我很知道是怎么回事?
生:公鸡究竟生了一个什么样的蛋呢?
好奇心足以调动学生们诵读的胃口。原来这是一首有趣的含谜诗,虽然全诗始终没有点破谜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前后的对比中,不难猜出公鸡生的这个“金鸡蛋”其实就是红红的太阳。
3、表演展示 强化阅读期待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我们在体味文中妙趣横生的语言时,不妨将动作引进课堂,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唤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儿歌形象感强,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半半上课》这首儿歌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读读儿歌,读后请学生自己试着加上动作,看学生是否把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用动作把“小螃蟹横冲直撞”,“小白鹅挺着胸膛”,还有“大龙虾驼着背来弯着腰”都表现得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小螃蟹、乌鸦的言行不够文明,要像小白鹅、百灵鸟一样做个守纪律、懂礼貌的人才能受到大家欢迎的道理。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