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之优势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一旦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阅读经验,丰富了阅读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师正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最主要的作用——兴趣的激发,通过不断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的,没有了阅读,就少了教诲、少了思考。袁瑢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就要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
(三)阅读实现了 “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案例《蜜蜂》
在教学《蜜蜂》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用投影出示了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并且读了其中的一段文字。
师:1879年3月,法布尔用积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乡村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段《昆虫记》中关于蝉的一段描述: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同学们,你们觉得法布尔怎样?
生1:法布尔很爱昆虫。
生2:法布尔很执着。
生3:法布尔对昆虫很痴迷。
师:他对昆虫的痴迷来源于哪里?
生1:是他小时候就对昆虫充满了喜爱,才让他在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生2(笑):他宁愿被爸爸妈妈打骂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生3:他从小就善于观察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们想看《昆虫记》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微笑):想从中了解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他观察了那些昆虫。
生2:我想知道他是怎样记录自己的观察的。
师:你们眼中的昆虫是什么样的?
生1-4:(自主推荐描述自己喜欢的昆虫。)
师:你们和少年时代的法布尔一样,是“昆虫迷”。大自然是神奇的,充满了神秘色彩。请大家课后到图书馆去借阅《昆虫记》和其他描绘大自然的神奇的书籍,去了解大自然,去热爱大自然!
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立体地读”。
(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我们让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或收获。一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在通川区首届“书香伴我行”作文竞赛中,我们有不少的学生作文被选送参赛,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亲子阅读”的开展,建立了读书型家庭。
我在班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在平时有意识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六)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经过教师常抓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篇有质量的作文。一年来,我们收集了不少学生的优秀作文,并把这些作文编成集,取名为《凤凰娃娃在成长》。在这本小集子里,收录了学生们的“杰作”。从同学到父母,从课堂到课外,从爱好到烦恼,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到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们都敢写、能写!对自己接触的人、经历的事、看过的景,他们开始学习欣赏,学习品鉴,学习感悟。尽管他们或许赏得不够精深,品得不够准确,悟得不够深刻,但他们敢想、能想!虽然他们的文字是稚嫩的,但情感是朴实的;他们的经历是有限的,但想象是无垠的。从这一篇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成长的脚印,听到了孩子心灵的声音,这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