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11月份研究小结 12-17
10月份小结 12-17
学期研究小结 12-17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7
十月研究小结 12-17
  最新文章
1月理论学习 李春香… 01-15
九月份理论学习吴兰芳… 10-06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踏实认真 扎实有效 12-17
研究课教案4 12-17
研究课教案2 12-17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研究>>理论学习
五月份理论学习二(刘晔妍)
发布日期:2013-05-01   点击次数:    作者:刘晔妍  来源: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 “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探索激发学生浓厚阅读兴趣的方法。
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阅读,在情感上感染孩子,用心设计拓展阅读活动课导入、环节和活动,使孩子对书籍产生兴趣,爱上书籍,爱上阅读,从书中尝到“甜头”,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会把阅读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起喜爱阅读的积极情感。老师要探索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的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
1、激情导趣,向往书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书籍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呢?导入时,教师通过机智的语言,巧妙地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读物的探索兴趣。推荐《石头汤》这本优秀儿童文学时,我从题目入手出示“汤”的图片和学生一起交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对呀,鸡可以煮汤,鸭可以煮汤,冬瓜火腿、番茄和蛋可以煮汤,你们有没有喝过石头煮的汤呢?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就是说用石头煮汤。”通过简单愉悦“聊汤”方式轻松地步入故事的情节,体会名字的引人注目。特别的书名,激情的导入激发孩子对书籍内容的向往。
2、美图引趣,遨游书海
图片是书籍的命脉,是关键。许多有趣的书籍从封面的插画就打动读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色彩艳丽的图片来打动孩子们的心田。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封面上画着两个栗棕色的兔子,非常可爱。导入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静静地看看这幅画面,猜猜图上一大一小的兔子在干什么?学生描述后,教师归纳:“是呀,大兔子敞开两臂要抱小兔子,小兔子正无拘无束地看着它妈妈,它要干什么呢?原来它要大兔子猜猜它有多爱妈妈!它会怎样说?”美丽、有趣的图画揭示了故事的内容,也深深吸引了学生。
3、游戏激趣,浸润书海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阅读课前让孩子们动一动,玩一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会飞的抱抱》讲述了孙子小熊通过许多朋友的帮助,用寄信地方式给奶奶寄出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个很大很大拥抱的故事。教学开始,通过做“传话游戏”让学生了解话语可以通过诉说传达,游戏为后面理解含义“关爱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亲人”,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熊寄信方式的特别。
当然,激发孩子阅读愿望还有多种方法,如故事激发,播放媒体等多种方法激发孩子们阅读愿望。教师要根据书籍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其目的引起孩子兴趣。
(二)探索阅览课内有效提高阅读效率的指导方法。
低年级学生喜欢借助图画等手段阅读绘本读物,原因是绘本读物简单,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年龄的增高,有的学生开始阅读文字书籍,如果学生阅读方法还是茫然无措,就会降低阅读效率,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仔细看图、观察、思考的能力的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阅读过程。
其一,图文结合法,了解故事内容。图文结合法适合于绘本读物,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有意地看看图画再阅读文字,将两者结合起来体会故事内容。绘本中不仅有文字,还有插图。文字是作者传达的意思,插图要表达文字以外的意义,只要是细心的读者花心思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有时绘本读物中文字能弥补图画的不足,图画又能道出文字的内涵。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鲜艳的图画感兴趣,阅读绘本时往往只看图画,不读文字,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图文结合法,正确、科学地阅读绘本,帮助他们建立文字和图画的关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他们终身受益。
案例一:《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色彩独特,蕴含深刻道理的绘本书籍,这本书非常有趣,打开书籍,每一页上都有上下两幅图画。我分了三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图文结合起来阅读”是绘本读物的关键。首先,我让学生配乐欣赏书中的图片,说出故事的大概。因为学生只欣赏图片,对内容理解不全面,只能说出大概,从而说明绘本读物光看图片只了解片面的内容是不行的,不能帮我们了解全面的内容。其次,让学生欣赏了图片后,再轻声阅读文字,这时的学生因为有了对图片的印象和对文字的仔细阅读,基本上能讲清楚故事的内容,从而得出图画旁边的文字作用也很大。第三,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在读绘本时不能光看图,也不能光看文字,要看图读文,只有图文结合起来看才能使阅读更全面。
其二,圈点勾画法,加深阅读印像。圈点勾画法就是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圈画,作出标记,即动手尝试阅读的过程中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如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画一画,边读边用笔画出阅读书籍中的优美词句段,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圈画勾画在尝试学习阶段,要求不能过高。一开始,教师先做示范,在书上圈画批注,如用“——”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标出多音字,并写上拼音;不懂的句子在后面打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实践。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阅读能力,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三,任务阅读法,提高阅读效率。任务阅读法是在阅读前制作一张任务单,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阅读大声朗读,并且能完成任务单上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有利于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阅读更专注,更有效。
案例二:以《小巴掌童话》一书中的《森林,请开步走》为例,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有不少的好词好句,也蕴涵着道理,阅读这样的书籍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书签,在阅读完后,把书名、作者、出版社、好词好句、阅读感想等记录在书签式的卡片上夹在书里,起到了很好的归纳、总结作用,学生对这本书的印象也就更深了。
其四,想像法扩充法,体会人物思想。想像扩充法就是在教学一定的方法后,在阅读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通过与图结合,想像“空白”处,引导学生指导读懂图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对故事内容作必要的补充情节;补空白、补结尾等。低年级的书籍字数寥寥无几,但是图片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往往蕴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极大含义。这时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着读,更要适时地指导,就能体会人物的情感。
案例三:《石头汤》一书的第五页,就能发现一幅人物的肖像图极具特色,村民们同时出现在一页上,表情各不相同。图画很大,文字却只有两句话。作者写了一个农夫;写了一个茶商……都没有具体写出他们怎么只顾自己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媒体,放大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图片,再结合图旁边的两句句子让学生换位思考,说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村民,你会想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展开丰富的想像,有的想像茶商说:“这些都是我的茶叶,可不能让人偷了,我用厚厚的布盖起来,这样别人就看不到了”;有的想像木匠说:“我赚到了钱换来那么多粮食,我把他们都藏在自己家的木箱子里,这下可有的吃了。”有的想像女裁缝:“那么有钱,有好吃的我偏不给别人吃”…… 学生想像丰富,发言很踊跃,这时,教师在小结的基础上,适时引出阅读绘本读物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展开合理的想像对故事的内容理解就更深入了。”
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保护孩子旺盛的想像力,理解孩子不同一般的想像空间,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有所收获,教师在学生想像的基础上,适时评价,引导学生想像得合理,想像得恰当,也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五,质疑问难法,增强阅读体验。 质疑问难法是教师通过渲染和引领,讲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时,或是讲述故事的后半段,让学生阅读文字后,针对关键词句、矛盾之处或故事内容进行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增加阅读体验。
其六,情境表演法,升华故事内涵。情景表演法就是说说演演,即表演课本剧,如在一定的情境中添加人物的语言,让学生在读懂的情况下充分想像;可以将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或合作地演一演,体会书籍中的故事;通过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吐破难点。
案例四:《鸭子骑车记》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童话里许多个小动物的角色,每个动物的性格不同,语言不同,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学中,因为故事内容浅,阅读时学生一看就懂,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内容,而是创设情境,把故事编成课本剧,并表演出来。课本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表达形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所以,要想把读物中叙事性的阐述甚至有时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改编为课本剧,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将书中的语言发挥想像改编成自己的语言,加入动作,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表演把鸭子骑车时摇摇晃晃的神情都表演出来,我则在一旁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演好……表演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学生期待这样阅读体验反馈:“我们也可以参与改编、创作,而且是小小表演者,我们找到了乐趣。”以上的这些阅读方法有待于在今后具体操作研究过程中完善。
3、探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
阅读评价与争章活动结合。阅读活动中,教师对于阅读的评价能有效的促进他们更为深入阅读。我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围绕阅读书籍内容开展“争阅读奖章”活动,学生们对激励性的评价手段非常感兴趣,每周一评,阅读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当他们一月累计的星达到规定的星级,即可得到“小小阅读章”。
阅读评价与特色考核活动结合。根据学生的能力目标,设计每月一次的阅读考核活动,从“阅读的态度”、“阅读速度”、“阅读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设计“争当阅读小能手”、 “小小表演家”活动、 “我是制作小能手”、“借书还书我能行”等活动,这些考核活动结合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巩固其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最终使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这样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无形中把阅读渗透到活动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协作交流、绘画等各种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