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生都有对言语的“渴望”和“依赖”,学生对阅读的审美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读书方法。首先在初读阶段,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教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查阅有关资料自学课文,做到学习新的课文时,已能初步感知理解课文。接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富有文采的课文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要学会分门别类地进行摘抄,并达到熟读成诵。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如;“说说我的新收获、我的新发现等”.低年段的阅读卡的内容包括:“书名、题目、我新认识的字、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画一画、我的话”。
提倡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该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堂上总结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训练中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
2、注重课外阅读指导,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3、阅读内容的精彩和难易程度是能否吸引学生乐于阅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蹲下身子,寻找真正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材料。结合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喜爱读图的特点,教师可推荐一些绘本读物和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还可以为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准备一些等长篇童话故事。每篇推荐的内容都配有相关的内容和介绍,并附有封面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阅读。推荐的内容按月定期更换出新,让学生在好奇与期待中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4、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但对于其他个科教师同样是息息相关.正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与各个学科相关联的课外阅读读物不胜枚举,各个学科教师应当善于推荐相关读物,并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扩大他们的智力背景.各个学科教师要有造就人才的大视野,来充分关心、鼓励学生搞好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