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生物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都很注重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⑴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教师可要求学生指着字,读出声。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待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牢固掌握汉字,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快速读出课外读物中的句子),可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学生默读。
训练分三阶段进行: ①指读,动唇,不出声。——主要引导学生提高朗读速度。 ②指读,不动唇,不出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速度。 ③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逐步达到“一目数行”的速度,使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里,最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极大的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做到“博览群书”。 ⑵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词典。从原则上说,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词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学会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在阅读课外书时,要鼓励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运用工具书来扫除障碍,从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学习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⑶培养学生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增强,可培养学生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一些生动的,自己感觉比较美的词或句以及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摘录在小本子上,并按门别类进行分类。隔一段时间后,在课堂里进行交流,使全班同学感受其中的美。若时间充足的话,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美在哪里 。养成这习惯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因此受用无穷。 ⑷培养学生有质疑的习惯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作者的世界观影响的产物。所以,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的养成,是大有好处的。而这一切,正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课堂上,学生能就教材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子,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善于创新。同样,他们在阅读课外书时,也有这种需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小至一个词大至诸如时代背景等。两周召开一次讨论会,把阅读同一读物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学生共同交流对读物的一些看法或疑问。讨论时,不求答案的正确,只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好思好问的热情,力争人人参与,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