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理论学习(一)
一、题目:《成语积累教学初探(一)》
二、内容摘要:
汉字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最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而成语是汉语言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课程改革使用的实验教材,入选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文质兼美。其中不乏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成语组成的韵语、三字经、对子歌、反义词歌、谜语、言语等。成语教学就是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积累优美语言,丰富知识储备,受到美的熏陶。下面,我尝试着对成语教学聊陈浅见。
一、理解词义促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和记忆要同步发展,才能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成语一般是四个字,但也有四个字以上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管三七二十一”等。它有固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含义。有的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意义,有的还必须透过表面意义去深入理解它的实际意义。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这里“五湖四海”的含义是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理解成语的最好办法是联系句子,联系上下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同时还可借用于字典、词典。怎样做到理解和记忆同步发展呢?
1、分解法。就是先解释各个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得出整个词的意思。如,“安居乐业”,安居,安定的生活,乐业,愉快地劳动。安居乐业,就是安定的生活愉快地劳动。分解法能逐一突破,学生分节记忆,记得清,记得牢。
2、直观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要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的成语直接由实物、图片动作、表情来解释。如:无精打采、引吭高歌、穿针引线等。
3、典故法。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都要一个美丽的传说,都饱含着丰富的含义,奇妙的韵味。教师在指导理解词义时,让学生了解成语渊源,知道故事内容经过,评析人物性格、行为。在理解它的本意后,进一步理解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一类的成语大多是历史成语和寓言成语。
4、情景法。在教学理解成语时,要避免孤立理解成语,而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或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感受和体验成语,使学生对所要理解的词语由“疏”到“亲,由“远”到“近”,从而产生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如教学“雪中送炭”,“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联系当时情景,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饥渴疲惫。朝鲜老大娘对中国人民的支援是多么及时啊!用“雪中送炭”既简洁又准确地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教师因势利导:“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得到或给予别人‘雪中送炭’似的帮助?”学生纷纷畅言:“考试时,忘带橡皮擦了,同桌切一半给我”、“同学们为四川灾区捐款捐物”……课堂气氛浓烈,效果事半功倍。
5、多种感官并用法。小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在指导理解词义时,不妨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再想一想,议一议。这样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省时高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中的“拔地而起”,可让学生试着想象这是一种什么形状的山,然后画出简笔画理解。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特别是有画画天赋的孩子,更是跃跃欲试。通过画一画,学生很快明白,桂林的山不同别处,不是逐渐高上去的,而是仿佛从地面突然高出来似的,而且有各不相连的特点,既理解了词义又体会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恰当。
再如《林海》中第二段将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作比较:“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为了理解“孤峰突起”也可以借助简笔画理解。
三、心得体会:
在成语积累教学中采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被形象美所吸引,审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形象思维就会随之活跃而得到发展,为儿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架设了桥梁,放缓了坡度,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总之,老师本着“情、实、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就能化繁为简,成语积累也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