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研究小结
成语的积累是小学生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达到熟记成诵的要求,是成语熟练运用的前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如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总量不低于五万字,五至六年级应该达到十几万字以上。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总量在260万字左右,可见,新的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一种“大语文教学观”,要把教学不仅仅看成是课堂上的教学互动,还应该包括课外的自学探究、学法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从而增加学生成语的积累总量。为学生理解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中的积累。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累,课堂上积累的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积累,即学生在预习中先画出懂或不懂的成语,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熟记、积累的要求;课堂学习积累,即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时涉及到的成语或典故,学生可即时记录于课本或笔记本,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熟记积累;分组交流积累,新课程改革突出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分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形式应时而生。在学生小组内讨论某个问题时,学生的合作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性资源”,组内某个成员的观点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以启发,此时学生应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时记录积累。总之,课堂教学中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和界限,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
二、课外阅读中积累。
课外阅读是成语积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比,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着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处;网络搜索式积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使用给成语积累插上了翅膀,学生在学会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后,就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累方法,对学习大有好处;对比阅读式积累,即把写同样内容的不同资料源对比着阅读,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卡片式资料积累,等等。
三、系列活动中积累。
这种积累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即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在活动中积累成语的目的。如成语接龙,由老师或一名同学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也可同音异形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开头一个字,往下说,看谁能“接”得最长。例如“一鼓作气、气壮山河、河东狮吼……”。再如成语故事会,要求学生能讲一个或几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必须是课本之外的),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成语,看谁讲得对,讲得好,例如“管宁割席、抱薪救火、杞人忧天”等。再如观察中积累,老师可让全班同学在课间去校园内各处走一走,看一看,上课后回到教室,把你看到的某件事叙述出来,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件事,比比谁概括得贴切。例如,某个同学说看到一个小同学因为找橡皮弄翻了桌上的墨水,墨水又把前排同学的衣服弄黑了。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另一个同学说看到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男孩就跑,没想到摔了一跤,那个被打的男孩跑过来扶起打他的男孩,这真是“以德报怨”呀。教师可采用多种有趣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