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在我的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
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我经常利用这一点来奖励孩子,激励他们表现更棒。每当听到我要讲故事了,他们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当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光靠老师讲、学生听是远远不够的。当他们听得入迷时,我抓住时机借势引导学生回家自己去看、自己去读。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更迷上了故事书。课后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读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对牛弹琴》、《小马过河》等等,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低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有的父母也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在选择读物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或者放任孩子自己选一些不合适的口袋书之类的。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还可能使孩子出现“偏食”现象。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指导孩子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1)、根据儿童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低年级的孩子持久性比较差,比较适合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儿歌等,耳熟能详的有《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要求推荐脍炙人口的小文章。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动人、感人肺腑的课文;也有不少能激励学生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课文。每教完一篇课文,我就推荐给学生与之相关的文章。如教了《陈毅探母》一文后,学生已经体会到陈毅元帅真诚的孝心和博大的情怀,正在母子浓浓的亲情中回味时,就向学生推荐《小奇傻不傻》这篇文章,再一次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深切体会血浓于水的亲情,明白自己从小就应该孝敬长辈,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报答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了《一株紫丁香》一文,就介绍和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简单的儿童诗等。教学“春天”这一主题单元后,推荐《春天在哪里》《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以此来作为课文补充,丰富学生的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但逐渐养成了习惯,而且走上了正确轨道。
(3)、根据季节特点和不同节日推荐古诗、小故事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课程标准中也要求“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结合季节特点或者节日推荐相应的古诗、小故事更有助于增强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量。如在开展“寻找春天”的实践活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如《敕勒歌》《春晓》《绝句》等古诗。
同时我也经常利用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革命烈士的小故事(可以听别人讲,也可以自己找书来读)。国庆节指导学生读各种描写祖国的小诗歌,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