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11月份研究小结 12-17
10月份小结 12-17
学期研究小结 12-17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7
十月研究小结 12-17
  最新文章
1月理论学习 李春香… 01-15
九月份理论学习吴兰芳… 10-06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22
触摸童话阅读脉动,体… 12-21
《小猪唏哩呼噜》课外… 12-18
踏实认真 扎实有效 12-17
研究课教案4 12-17
研究课教案2 12-17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研究>>研究成果>>研究小结
三月研究小结
发布日期:2013-06-19   点击次数:    作者:王东  来源:

 

一)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诗经》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而随后的诗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诗文不仅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形式也非常繁多,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涌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苏轼、欧阳修等光彩照人的名家达士,给我们留下了《论语》《诗经》、《离骚》、《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流传千古、孺幼皆知的千古篇章。这些历代留下的灿如星海的优秀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的组成部分。
(二)小学阶段是进行古诗文诵读的最佳时期
学龄儿童在6-12岁的时候,由于年龄小,思想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记忆力好,小时候一旦学会,终生都不会忘记。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最快,到13岁时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将这些古诗文经典给这个时期的儿童去诵读,让宝贵文化遗产浸透到他们的思想中,这无疑是一种极好的素质教育。如果让一些无谓的连环画、卡通画、小人书、流行歌曲和广告词占去了他们这个黄金时期,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三)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指导诵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要让小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文,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兴趣。
1、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望庐山瀑布》,《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并不很难,以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例如我在教学《草》时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多遍的读古诗,清除文字障碍;接着分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词;再次全班讨论,共同辨析不理解的词义,依靠学生帮助学生;最后达到全体学生掌握古诗的目标。
2、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例如学习《咏枊》,我采用“三读”的阅读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诵读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还可以适当模仿一些古人吟诗诵句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学生便会越读越来劲。
3、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古诗词由于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这些都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古诗词教学要求老师要十分重视创造直观。直观的手段有:形象的板书、挂图、实物、录音、录像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情境——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穿过时空隧道,似乎我们进入到久远的唐朝,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学的内驱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了杜牧诗的明快、豪放的风格,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
4、以量为基,循序渐进,指导诵读。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于是我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从一年级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在班队活动时间里赛一赛,每周三利用家长来接学生的时机,邀请部分家长作为嘉宾,欣赏学生自己的朗诵或背诵表演。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5、指导多种形式的诵读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有利于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给学生创设了获得成功的可能,以及表现个人的时机,一举多得。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等等,学生在背诵汇报时,有不少诗文采用了据意背的形式。像“美丽芬芳、前程似锦”一章,他们背起“花”的诗:有《题菊花》《海棠》《卜算子·咏梅》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一章,他们背起“言志”的诗:《石灰咏》《无题》等;“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一章,他们背起“写景”的诗篇:《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居》等;“友情难忘、友谊长存”一章,他们背起了“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同学努力,插翅飞翔”一章,他们背起了《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他们分类别,脉络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序列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记忆的延续和流畅。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汇报时,就采用了据时背的形式。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走过秋冬春夏,笑迎枫叶雪花。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诵记古诗文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凸现诗情,渲染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背诵。
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有时像风、像雨、像雾、像水一样弥漫在现代文化之中,有时又像一阵阵猛烈的波涛,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有针对性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是有明显成效的,对学生的古文底蕴的提升作用也非常突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