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和作法,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形成有效的结合。一方面,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课堂教学要重点突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利用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将学生课外的知识积累、能力训练加以巩固运用,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 “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画节目,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动画节目,或者看看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爷爷有办法》、《拇指姑娘》、《笨汉斯》、《葫芦蛙》等等,而且他们讲起故事来个个情趣盎然。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2、巧设问题悬念,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我在讲述故事书中最精彩片段有时戛然而止,这时学生的胃口已被我吊足,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我激起,于是,我举起书说:想知道结果吗?这本书上有,这时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孩子们就会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了。
3、利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识字教学时,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扩词、说话,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秋”这个字时,让学生进行扩词,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了“秋高气爽”、“春华秋实”两个成语,我马上表扬了他“你真棒,说的成语真好!”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秋收冬藏……”。我听了非常高兴地说:“你也相当不错,你们能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词语和句子,真了不起。”“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枫叶红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另外一些学生也争着说。我又问:“你们是从哪里学到的呀?”他们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及时引导:“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可以帮助我们组出很多很好的词语,说出漂亮的句子,背出有关的古诗,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呢!”说完就听到下面有声音在轻轻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带了成语书、古诗书、各种彩色绘本等。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课上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课外学到了那些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百科小博士”,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在展示课上,还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哪些故事、童话等,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然后评出阅读积极分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我们平时开展的活动还有:故事会、词语接龙、好词佳句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的父母可能也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或者放任孩子自己选,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还可能会使孩子出现“偏食”现象。因而,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1、选择和教材内容有关联的读物。
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春天的课文,就大量的扩充关于春天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春天的认识也深刻了。学习了《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这一课,就引导孩子读读有关春天的古诗、散文。如《春夜喜雨》、《春晓》、《咏柳》等一系列描写春天的诗,也可以读读散文《春姑娘来了》。引导背诵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使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更多的感受。除了补充古诗,还可以补充一些便于记诵的名言警句。教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就让学生读一读《神话故事》;学了《活化石》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由于课内外有联系,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受学生欢迎。
2、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低年级儿童的持久性比较差,他们的文化水平、认识水平也比较差,所以必须向儿童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品味的读物。比如一些在内容上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童话、寓言、儿歌等注音精读物,像《安徒生童话》、《三百六十五夜》、《格林童话》等。
3、根据儿童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选择有一定知识性的课外读物。
儿童光靠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孩子的要求的。所以必须向他们推荐有一定知识性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包容各方面知识的注音读物。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父母、老师无法给予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立足课堂教学,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就把重心放在“读”字上,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把每个字读准确,做到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课外阅读我也要求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精彩词句或关键字上圈、点、勾、划,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另外要养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的习惯。如果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为主,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阅读形式:
1、师生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引”的作用。教师可以和学生共执一本书,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师生在共同阅读中一起去感受文中主人公的欢笑与悲伤。
2、亲子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长的影响举足轻重。在孩子上学之前,每个家长都会给孩子讲故事,可一旦孩子入学了,晚上陪孩子读课外书的家长寥寥无几。他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农村家长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发出“亲子阅读”的倡议,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亲子阅读可以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
3、小组合作阅读。真正读懂一本书,一、二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要好一些。班内一部分学生爱读课外书,懂得了不少的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面,不读文字,收效不大。原因主要是他们有一定的阅读障碍,缺少了同伴间的相互“切磋”与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我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阅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面及兴趣爱好,同时考虑性格、性别等因素,将全班54人分成13个小组,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几个理解能力、读书兴趣悬殊大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不定期开展小组合作读书交流,在读书会中常出现这种情景:一个同学读,几个同学在一旁看着,当出现新词断句时,就会帮着读上一两句。让低年级的孩子走进阅读世界,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当然,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打好文化底蕴,开辟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力求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唇齿相依,相得益彰。低年级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