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阅读活动 促进学生发展
叶老曾说过:“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
1.构建书香校园
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各班配备图书柜,布置“书香角”,校宣传栏的展板定期出刊,教室后黑板每月一期“书香漫步”,走廊悬挂“名人格言”,校广播台每周定时广播美文欣赏,这样,校园就能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
2.每天一诗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必须背诵70首古诗词。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每天一诗”活动。每天的早自习、课前预备时间,请小干部带领大家读诗。
3.开展“两会”
所谓“两会”,即故事会、成语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从课外读物中读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述出来。“成语会”就是请每位学生轮流上台生动地讲一则成语。
4.三分钟交流
每节课前抽三分钟进行读书交流,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的读书收获,可以是个小提示,也可以是个文学小知识。借此来交流读书所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举办“三赛”
所谓“三赛”,就是速读赛、朗诵赛、童话化装表演赛。速读赛,即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之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品评出文章的特点。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作表情朗诵;童话化装表演赛,即根据童话的内容,化装各种角色进行表演。
6.展评笔记
由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因此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实。学生在展评读书笔记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7.自办手抄报
高年级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对学生办的报纸张贴展览。学生相互观摩、互相学习。
8.同读一本书
师生同读一本书,可以给学生以一种榜样的力量。用教师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教师阅读的情激起学生阅读的情。读中师生可以随时交流感悟,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悦读”。
9.亲子阅读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家长、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每周教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文章,让学生带回家和父母一起阅读,读后班内交流心得,回家告诉父母成果,达到亲子互动,共同提高。
10.评选读书之星
针对学生读书水平的差异,结合学生读书量的实际,笔者在班级实施了一套评选机制:小学士(5000字)→小硕士(8000字)→小博士(10000字)→小明星(15000字)→小名人(20000字)[注:以一周为评选期限]。
11.编辑整理读书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搜集储存信息,编辑整理读书资料。如编辑《英华小花》、《小小作家》专辑;《童话故事》系列丛书;《红蜻蜓》儿童诗歌集等,并设计、打印、传阅。
12.读写结合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词汇量有了积累之后,可以尝试此项活动。让学生从课外书上任意挑选词语,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然后鼓励同学用这些词编写课外读过的故事。学生们兴趣很浓,能在短时间内,编出不同情节的小故事。此项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