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袁琴
有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小学是培养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从小都不亲近书籍,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远离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也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一二年级,即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可见,低年段是进行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而根据以往经验证实,造成低年段学生阅读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除了不仅仅在于低年段学生课内外的实际阅读量,还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缺乏阅读指导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一、关注学生对阅读的需求与期待,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以以趣味活动为导,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益性循环,促使客体对相关文章或书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又能澄清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也能得到张扬。
1、“抛砖引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选择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书,让学生阅读,他们才会认真地去看书。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产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新生入学识字量逐渐增多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读物中的精彩片段,并且可以结合图画、教师的表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激发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以“你们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你们想知道故事结局怎么样吗?”等等引导性的语言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
2、“比赛推动”。低年级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服输,积极上进的特点,教师可多开展与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如每周抽时间进行的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看图说话比赛等,学生为了争取在班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主动地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准备,每次比赛后教师即时点评、反思和发奖状鼓励表彰,以赛促学,在无形中培养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的同时更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面,而学生们也乐此不疲。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阅读的兴趣。
3、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创设有关课外阅读的展示墙,如在“我能行”和“艺海拾贝”等展板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这样,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来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要学会写诗,功夫在诗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仅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的训练,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入手,在不断的指导与交流中,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生都有对言语的“渴望”和“依赖”,学生对阅读的审美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读书方法。首先在初读阶段,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教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查阅有关资料自学课文,做到学习新的课文时,已能初步感知理解课文。接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富有文采的课文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要学会分门别类地进行摘抄,并达到熟读成诵。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如;“说说我的新收获、我的新发现等”.低年段的阅读卡的内容包括:“书名、题目、我新认识的字、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画一画、我的话”。
提倡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该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堂上总结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训练中形成一种阅读能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
2、注重课外阅读指导,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3、阅读内容的精彩和难易程度是能否吸引学生乐于阅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蹲下身子,寻找真正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材料。结合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喜爱读图的特点,教师可推荐一些绘本读物和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还可以为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准备一些等长篇童话故事。每篇推荐的内容都配有相关的内容和介绍,并附有封面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阅读。推荐的内容按月定期更换出新,让学生在好奇与期待中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4、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但对于其他个科教师同样是息息相关.正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与各个学科相关联的课外阅读读物不胜枚举,各个学科教师应当善于推荐相关读物,并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扩大他们的智力背景.各个学科教师要有造就人才的大视野,来充分关心、鼓励学生搞好课外阅读。
三、充分发挥一切有利资源,创造和谐的课外阅读氛围
有的家长都错误地认为:“课内学习是硬任务,课外阅读是软指标”, “课外阅读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然而研究中外古今所有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热爱阅读的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时代都经历过如饥如渴的阅读阶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他反复向老师和家长们叮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新教材的新理念是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创设一个好的环境,为孩子选择优秀的书,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观来开展教学活动。如:请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读,这样让家庭中的阅读落到实处,或我能读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抽出一点时间听孩子阅读,并加上简单的评语。这样孩子在家庭阅读时也是同父母感情交流之时,同时,也创造了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氛围。或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和小伙伴们读一读、演一演。孩子们第二天进行阅读交流。家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自身也要多提高的“课外阅读”水平,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