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提升低年级阅读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刘娟萍
摘要:“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动画有着一份特殊的爱好,看起动画片来,往往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如果在课堂上也能看到动画,特别是看到把课文内容也变成动画片,毫无疑问,每个学生都会被牢牢吸引过来,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媒体大多是静止的,如板书、图片等,那么在这种表态事物的基础上一出现动态事物,势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要的就是让学生上课能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信息技术这一手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它有助于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阅读教学
正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一年级《识字5》一课时,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第一排词组:夏天、台风、雷雨,首先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雷雨降至的情景,通过让学生观看雷雨前天气变化的视频,把学生带入了乌云满天,台风乱吹,雷鸣闪电的情境中,配以声音的烘托,以情境感染学生,有的学生真的捂起耳朵,埋下头,恐惧的等待一场雷雨的到来。此时,学生的注意,全被吸引住,情绪异常高涨,自然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特点,创设生动情境。
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包罗万象:科技知识、自然风光、童话寓言……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在。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能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而言,仅仅靠老师的语言,传统的教学挂图和投影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软件,通过创设图、音、像并茂的情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还如教学《识字5》一课,在理解风大,树枝被吹得乱摆时,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风吹得树枝左右乱摆的视频,理解“乱摆”是什么样子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出雷雨前的台风很大。正是因为台风很大,雷雨马上就要来了,所以插图上有个女孩在风雨里撑着伞艰难地向前走,这样一边配合插图,一边看视频,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台风和雷雨这两词。
三、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氛围。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七律·长征》一课时,就给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的五个平台。一是“长征百战”,提供红军长征经历的典型战役,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精神;二是“长征图展”,展示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长征途中红军吃、穿、用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后感受颇深;三是“长征诗文”,补充其他革命先烈赞颂长征的诗文,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熏陶感染;四是“在线测试”,让学生实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五是“留言板”,创造网络环境让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形成信息化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实践了课程整合的理念,使课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展课外阅读。
列宁曾说:“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读过大量的书。”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从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高度,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的拓展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些现象,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五、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创新思维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丰富了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莫高窟》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祖国辉煌灿烂的其他文化瑰宝了解了很多。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