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要: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能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喜欢阅读,积累词语。
学习心得:
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优化阅读课课堂入手,采用“分层阅读”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阅读:正确、流利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学完拼音,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我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1.时间安排。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安排学生回家预习。因为低年级学生回家预习除了给家长加重负担外,还可能会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而导致预习不到位。因此,我总是把晨读时间作为学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
2.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前,我对学生有明确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发音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
3.有效落实。
(1)学生试读。我要求学生按要求边看拼音边读汉字,不求快,但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2)同桌互读。我要求一个学生读时,另一个学生必须手拿笔,边听,边圈点,边勾画,圈出读错的地方,勾出读得不够好的地方,画出读得好的地方,并提出改正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教师检查。检查既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指导。
第二层阅读:读熟、读懂
1.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读熟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便采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多次朗读。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1)分成小组赛读;(2)同学之间挑战读;(3)与老师比一比。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时,我首先把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读错、读漏一个字扣0.5分,词语读得特别流利加0.5分,句子读得特别好加1分,整篇课文读得通顺流畅加1分。然后,我便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赛读,并评出小组优胜奖。接着,我采取挑战赛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赛的对手。最后,我范读后,鼓励学生与我比一比。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读熟了。
2.读懂。
与读熟相比,读懂则有了质的飞跃。它可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只要字会写,书会背就可以了,不需要“读懂”。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信任,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解决吗?当学生的思维稍有障碍,教师便立刻将问题“包办”。久而久之,学生便从不需思考到不愿思考,最终变得不会思考了。我在教学中则坚持信任自己的学生,尽量点拨而不是“包办”。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三层阅读:乐背、活用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他们的机械记忆非常好。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练习背诵的辅助手段,可让学生喜学乐背,进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1.借助课文插图练习背诵。
如《纪念》一课,由于课文中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于是我要求学生边看插图,边回忆课文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把看到的图像信息转化成了文字符号,课文的背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2.边看学生表演边背诵。
3.边回答问题边背诵。
4.边看板书边背诵。
5.边听音乐边背诵。
总之,当学生积累的词汇碰到适当的语境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上已积累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