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
引 言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改革已在不断摸索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不知何时,有的地方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附庸,教师成了不厌其烦进行琐碎分析的讲解员,学生成了机械抄写只会做题的高分低能儿。这种教学模式使处在思想活跃期的学生身心受到桎梏,扼杀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更难以热爱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让学生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学带来的情趣,提高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地让孩子为备考而阅读,使其对文学之美、文章之俏和文字之趣浑然不知,掌握了的尽数都是“三点一测”(“ 三点”指重点、难点、知识点,“一测”指综合能力测试。)与答题纲目。这样功利化的阅读,破坏了孩子们心中的阅读快感机制,使他们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能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阅读只是训练,只是工厂的制造,而不是教育,人阅读的需要,人精神的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孩子们读的第一本书是最重要的,这一本书会形成他读书的基本态度。”①可见,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去读一本好书,去培养一种习惯,去形成一种能力。读书终究是要孩子们自己去读,要孩子愿读、想读、爱读,只有孩子们喜欢读了,有兴趣读了,才能进一步循序渐进,通过系统地课外阅读,延伸阅读,拓展视野,丰富心灵,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应成为孩子在学校里乃至在家庭里最放松和最活跃的一种活动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课外阅读已成为了一种课题的延伸和拓展,而低年级正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从小就体会到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就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另一方面要有目的的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激励成长,阅读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 一 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价值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学科中,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②补课也好,做卷子也好,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我在输入,你在接收,而阅读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被激活的状态,主动学习的状态,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最佳途径。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积累、想象、理解、分析、表达、写话、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知识大门,带动许多知识同步发展;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自然,古到历史,今到社会信息,横向到各个学科上均有帮助。 作为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读书阅读的起始阶段,教学应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运用课内形成的阅读能力进行自主探究阅读,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二 培养阅读兴趣是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内心的兴趣,学生才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所以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驱动力。 2.1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借助拼音进行阅读速度慢无法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冀教版语文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大识字量,多认少写,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阅读环境,教师要借助这一有利因素,加上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作为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读书方法,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如,朗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将自己认为读得好的段落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一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孩子间相互评比,相互促进,培养起学生的良好语感,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阅读的主动性,才会去充分的阅读。同时,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结合教科书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制定相关的读书目标,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与同学老师交流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用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通过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故事沙龙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主动积极的阅读。 2.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爱看书的好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及班队活动的时间,为学生讲一些感兴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并且教师要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然后学生再从其中主动去书中探求寻找,因此,“故事引趣”是一种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 讲故事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时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狐狸和蝉》的故事,当讲到狡猾的狐狸又想了一招,想骗蝉下来吃掉它时,我故意停顿下来,问:“大家是个什么办法呢?”学生顿时议论纷纷,争论不休,这时我再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学生自然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设疑激趣”收效快,兴趣高,可以经常使用。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训练,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促使学生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无形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如《安徒生童话》给低年级的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幻想,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观念,加上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从中尝到了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因此,“表演生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3以身作则,亲子共读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既要重教书,更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作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平时总听到一些父母抱怨:从小给孩子买了许多书,可孩子依然没有兴趣。也时常看到一些父母一边打麻将或者看电视,一边要求孩子快去写作业,这样的教育根本没有效果,因为读书不只是孩子的事情,所以“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家长就爱看电视,打麻将,很少自己看书,也很少与孩子共同参与,即使孩子有更多的书,也很难爱上书的。“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因此,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十分可行。 亲子共读强调的是“亲”与“子”之间的共度动力,即彼此之间有互动。如自读感悟型,指“子”在“亲”的督促、引导下,自主阅读,感知材料,自主领悟,体验阅读;还有互助阅读型,指“亲”与“子”以互动的形式开展共读,可以共同朗读一本书,共同讨论争辩一个问题,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共同协力编创手抄报等。同时,更要注意别太早停滞和孩子一起阅读。专家提醒,和孩子一起阅读多晚停止都不算晚。在13岁以前,孩子的听力理解水平远远高于阅读理解水平,相比较自己阅读,他更容易理解一些被大声说出念出的语句和概念。如,我班李世豪同学,每天睡前半小时,是雷打不动的妈妈给他读书的时间,10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因此,孩子的朗读能力特别强,阅读兴趣也十分高涨。我班的王梦菲同学,在妈妈的指导下坚持写读书卡片,详细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一学期下来,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成绩更是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