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1(陶欢)
语用学重在探讨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语用策略,主要围绕语用学的六个热门话题:语境、言语行为、会话含义、语用预设、指示信息、话语结构与信息展开论述,以确保语用学体系的相对完整性。
如今的学生多数不愿意上语文课,究其根源,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的简单学习是主要原因。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中获得一些启示。课上,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师生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还会累人吗?
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动态生成,说语文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没有“动起来”并不符合实际。新课程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让人感到课堂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含金量不足。
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整合和思维对话的深度学习,既上出语言的品味,又上出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