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篇以《深度学习学以致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所感为题的文章,作者是贵州省印江县峨岭镇一小的一位老师,因文章中所举的几个字词教学的例子比较有价值,因此推荐: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近期,通过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专题讲座的学习,使我收获很大。学习中,我掌握了字词教学的基本理念,也学到了专家老师介绍的许多好的方法。汉字是表意符号,它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汉字的表意功能,进行意义识记。根据汉字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孩子主动识记。学习语言文字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不能为识记而识记,为理解而理解。在讲座中老师介绍许多字的在字词教学的方法,如“闻”为什么由门和耳组成呢?“采”采表示人用手去拿取,所以上面是一个像手一样的“爪”,爪代表抓取或执持东西的手,因为要摘取树上的果实,所以下面是木。“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耳加又组成呢?“取”,以手取耳,古代在田间猎获兽或者战争杀敌时,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记功的凭证。所以,左边是耳,右边是代表手的“又”。这样,教师结合造字法,讲解字形、字义,既理解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学生就不会写错别字了。学生理解了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感受了古代造字的规律方法,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我想不仅学生,老师如果融入其中,研究起来也会乐此不疲的。前几年,在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中,老师通过汉字的演变以及一些造字方法的讲授就使我对研究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我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不好记的字进行研究,为什么这样写的?如“家”,会意,学生很容易写错,我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屋室有关,下面是“豕”(shǐ),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豕象猪形,让学生想象猪的样子识记,上面一横是猪的长嘴,中间弯部是脊背,三撇弯钩是四蹄,后面的撇捺是尾巴。又如区分“本”和“末”,他们都是指事字,如“本”“木”下面的一横是指明树根之所在。又引申为根本等。“末”,“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又泛指事务的末端,末尾等。再如“局势”的局,我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把“尸”部里写成“司”,多加一横,于是我就让学生了解“局”的造字方法,这是会意字。从口,从尺。“尺”示规矩法度。口易出错,故以尺相拘束。本义:局促。“幼”以前总有很多学生把左边写“糸”部,于是,在学习生字时,我先让学生想为什么由“幺”和“力”组成?“幺”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最后学生明白了“幺yāo”就是“小”的意思,这是个会意字,表示年幼力小,本义幼小。还有大量的形声字,我都让学生通过偏旁分类进行意义识记,这样既记得牢,写起来不会出错,还能运用自如。我想,让学生从造字规律研究学习汉字,不但不会写错字,还会对识字越来越有兴趣,会感觉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