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研究小结(李娟)
--
发布时间:2017-0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娟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和思考,我感悟到一点: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教师要想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必须由传承知识的学习走向创新知识的学习,学生要从知识的传承者、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而且学习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深度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是批判性、整合式、迁移式学习,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致用学习。
此外,深度学习首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就语文学科而言,多元化解读是许多杰出文字给我们创造的阅读提升机会,也是人们在文学阅读中获得的一种独有的快乐。解读的多元化,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人文丰富性的表现。
深度学习也是一种批判性学习。只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有可能完成知识传承向知识创造的转变。批判性解读可以是对作品表达的思想观点局限性的批评和否定,也可以是对长期形成的作品权威性解读的质疑和批判。
深度学习必然要进一步重构课堂。只要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语文课堂有必要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到教室外面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用眼睛发现世界,用笔将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积累就是自发的、有创造性的。当深度学习成为教与学双方的自觉意识,学习将会变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
总之,深度学习具有联系性、整合性和建构性特征。在语文学习中,师生要通过抓住整体,一起把握语言文字来实现,紧扣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达成开放的、合理的、批评的、反思的、自我批评的、能够自我改善的语文学习新境界。克莱斯特说得有理:“知识既未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也未使我们变得更加幸福。”通过语文深度学习,师生可以共同创造一种可使我们更好地自我理解与生活的文化,同时形成一种开放、自由的思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