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探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通过这段时间跟随导师与同学们一起研读《语用学与语文教学》,对以前无意中运用到语用知识,突然有种惊讶之感:原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无形中运用着“语用”学的知识;对未来生活、教学中,也会有种期待之感:我会更加乐意运用“语用知识”走向我的课堂,相信那样的课堂会更有魅力。以下就谈谈目前通过研读后我对语用学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的一点思考。
一、语用学视野下的文本分析
1.聚焦“话语”,走向文本佳境
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所谓“话语”,就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话。语言到了“用”这个层面,才称之为“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凡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断都是话语。我们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可以抓住“字、句、意、篇”大体进入分析。话语除了上述层级状态之分,还有动态、静态的区分,语言意义和情景语义分属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
“语言意义”是分析语言本身的词典意义、形式意义等,它是共通的、稳定的。“情景语义”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书中提到的言外之意、文化语义等。情景语义是个人化的、具体的,不仅指文本作者的“个人化”,也指解读者理解的“个人化”。一旦触摸到情境语义,话语意义就指向了“人文”,人对文本的能动反映。
抓住这两个层面走向文本时,会带上更为全面、理性的视角。若想带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走多远,那么,教师势必就要先去“迈开脚步”开拓教材一切意义。以下结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谈谈自己运用语用学知识对文本的一点分析。
《烟台的海》中“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嬉笑”与“害羞”,“退”与“扑”这些对比词的出现,体现出浪花在作者眼里是个活泼的孩子,活泼又顽皮的孩子。
《三亚落日》中“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海鸥掠过了蓝蓝的海绵,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这段文字里“浓浓”、“蓝蓝”,加重叠词缀表示喜爱,作者对三亚风景热爱之情洋溢于这些词句中。这里就有色彩语用义中的感情色彩义,感情色彩义指词语、句子除了理性意义之外,还带上了爱憎、褒贬的附加意义,这反映了语用主体的主观倾向和评价。
《广玉兰》中“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从语言意义和情景语义两个层面来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会“欣赏”不一样的广玉兰。
从语言意义分析,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广玉兰花的各种形态。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意义,从语法学分析为并列关系意义。含羞待放的花苞怎是“可爱”?玉兰花像婴儿的笑脸,花与笑脸——婴儿的笑脸联系并不大。“热热闹闹”词典意为景象纷繁盛大,气氛活跃,植物开花、凋谢是一种自然现象,都在不经意间安静地走这些过程,怎是“热热闹闹”?“数世同堂”几代人住在一起不分家,这只是一树玉兰花。把词语的词典语义“还原”出来,找出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从情景语义分析,又会是“别有一番洞天”的景象:“数世同堂”的广玉兰花,是指同一颗树上有未开放的有盛开的也有凋谢的,如同一家几代人老老少少生活在一起那么的温馨甜蜜。因为作者这样的想象,所以在他眼里,广玉兰花是“婴儿的笑脸”,这类拟人手法让文字立刻变得有情感、有温度。不合情理的地方放在语境中,就符合“情理”了。“数世同堂”字典含义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彰显广玉兰的“生生不息”“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显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可爱”、“婴儿的笑脸”、“热热闹闹”等词语皆是因为作者对广玉兰有着情有独钟的爱意。作者借文字想表达什么?除了表达对广玉兰的的“爱”与“更爱”,还会有什么情境语义呢?结合这篇文章原文与创作背景的整体语境,陈荒煤写这篇文章,是回忆与他一起战斗过的文艺战士,陈荒煤是左联的老人,解放后长期担任文艺电影界的领导职务,睹花思人。这里也是运用扩读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各种意义,仅限于课文话语本身的朗读等还是不够的,还得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深厚的知识系统,以利于理解时的触类旁通。广玉兰是物,寄托的是作者的情。由广玉兰花的高雅、洁净,联想到要做一个高雅、洁净之人;由叶片终年不败,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想到做人的精气神;由叶片衬托着花瓣,使花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联想到做人有时也要像绿叶一样,默默无闻。
由此看来,用上语用知识对文本进行深深浅浅的分析,的确会给我们的文本分析带来质的飞跃,吹来阵阵惬意的风。语文教学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觉,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教师作为文本的先行者,学生学习文本的引领者,要凭借文本的语言,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的“精神胜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对文字敏锐的心,合理恰当的运用语用知识来进入文本,何愁那些静态的文章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呢?
2.善于“联想”,走向文本胜地
有人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联想,是实现语用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何为语用联想呢?外来信息源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激活”了原有知识图式中的相关信息,使新信息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心里过程,称之为“语用联想”。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呢?
阅读过程大体经历三个境界:感知境界、理解境界、感受境界。阅读的这三种境界,必然要求有种种联想活动,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提高,联想的品味要求也要逐渐提高。
(1)抓住题目,启发学生畅想
《三亚落日》,当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感觉一股浓浓的诗意用上心头。三亚,本身就充满着诗情画意!这里就运用到了语用联想知识了。因为平时对三亚的了解,所以特别想去三亚旅游,去看海,甚至去拍婚纱照……而“落日”,多么波澜壮阔的画面!那铺天盖地的不同层级的红霞,那让不同年龄之人产生不同联想的落日,多有韵味啊……在教学中抓住题目,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对作品的真是含义达到透彻的理解。
(2)抓住词语,引导学生推想
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于这个语词能在听者的脑海里产生一个联想心象。换句话说,语词的意义要靠语词在说话者或听话者心里引起的心理过程来解释。”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叶子”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什么联系呢?用联想来尝试思考:首先从两个词语的读音上,有可以牵扯到的地方。“田田的叶子”,叶子很多,微风吹拂,随风摇曳;“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身着优雅的裙,微风乍起,不正也是随风摇曳吗?那在风中飘逸的感觉不都是一样的吗?此刻的叶子,就如舞动着的少女一般啊!
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结尾的“爱”与开篇的“最”形式上形成了首尾呼应之势,内容上就构成了“最爱”之意,而“最爱夹竹桃”便成了文章的“文眼”。采用了对比衬托与正面描写想结合的方法,写院中花的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只是为了点缀夹竹桃的自甘寂寞,却又充满勃勃生机,达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境。作者在描写阳光下夹竹桃的花色相映成趣,月光下的花影扑朔迷离都采用了“写意”的手法——联想、幻想,巧妙写出了夹竹桃难以表达的情趣,语言率真朴实而不缺乏睿智,真实文如其人。文中“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了一嘟噜。”其中“一嘟噜”就是“一簇簇”的意思,用“一嘟噜”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树繁花,听到了花儿瞬间开放的声音……而这一切,只因为平凡的夹竹桃是作者的“最爱”。
(3)抓住特点,激发学生联想
在小学课文里大致有三种联想。一是比喻联想,《庐山的云雾》中“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由云雾联想到了“白色绒帽”、“玉带”。二是比拟联想,即把人物的特征物化或把物化为人的特征。这类课文很多,如二年级课文《夕阳真美》中“太阳慢慢地往上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三亚落日》中将“落日”说成孩童、跳水健将;《广玉兰》中将广玉兰说成婴儿的笑脸等等。这类联想,无一不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物无限的喜爱之情。三是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指对于性子或特点相反事物的联想。如《夹竹桃》一文,作者回忆夹竹桃,却联想到家中的桃花、杏花等其他花种,这样的对比,突出赞美了夹竹桃的“韧性”强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联想,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心理图像”。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努力引导,学生在得“意”、得“情”的基础上品语言之美,开语言之花,展想象之翅,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长知识、长情感、长思想、长形象、长语言的茵茵芳草地。
用语用学的观点来关照语文教学,将会发现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敞。当然,这对我们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更加有效、高效地将语用知识服务于语文教学,还需继续研修,我相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